李冠恒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3—215—02
在我國當代發展進程中,國有企業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業績,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之后,隨著黨中央從嚴管黨、治黨的力度不斷加深,國有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也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腐敗問題,事關國有企業發展與穩定的大局,但是在一些國有企業中這樣的問題屢禁不止、層出不窮,這與我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理念和宗旨完全相違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黨在廣大職工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對國有企業的黨風廉政建設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讓職工沒有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的獲得感,因此深化糾正、解決這些問題和維護好廣工的切身利益,是國有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刻不容緩的大事。就如何糾正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懲治發生在職工身邊的腐敗問題,做一下幾點思考。
一、產生問題主要原因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些國有企業領導人,在抓經濟效益和黨風廉政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認為國有企業的重點工作是經濟效益遠勝于一切,只要發展就要有小部分人犧牲既得利益,監督監管太嚴太多會束縛手腳,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阻礙企業的發展,甚至有人企業要講經濟效益、展現活力,能不能在管黨治黨、黨風廉政建設上松一點,國有企業應該和政府行政部門應該區別對待,因此有些人對侵害職工利益和發生在職工身邊的腐敗問題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導致一些國有企業在黨風廉政建設的細節上“失之于軟、失之于松”的現象。
(二)措施上要求不到位
一些國有企業在黨風廉政上也制定了這樣或那樣的制度,但是這些制度,不是應付上級檢查,就是操作性不強沒有結合企業自身特點進行量身制定,宏觀上強微觀上弱,只重形式不重實質,該量化的沒有量化,該相關具體的沒有具體。諸如,國有企業每年制定了相應的黨風廉政建設考核辦法,但是在執行起來,都是年初制定,年底打分,沒有真執行真考核,即使出現問題大多是以經濟處罰代替行政追究,將制度的權威性架空行同虛設,形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忘掉”的現象,對黨風廉政建設都能置若枉然,對侵害職工權益,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又能有多少關注那。
(三)監督上執行不到位
有效的監督途徑和方法,是抓好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責任制和黨員干部廉政從業的重要手段,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存者,“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法律監督太晚”。
1、紀檢監察機構力量薄弱。部分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只重視經營生產,片面的強調經濟效益,在紀檢監察機構配置不健全,有的將作為黨政部門的分支機構在企業中存在,在紀檢監察人員設置不合理,一是人員偏少,而且業務素質不精、不熟甚至不懂;二是將紀檢監察部門做為“養老”部門安排一些沒有進取心上進心的人員,做為紀檢監察人員,即使機構健全人員充實,紀檢監察工作多是為應付上級檢查,實際工作工作開展的少,以書面檢查,宣傳教育為主,監督執紀問責為輔,喪失了紀檢監察機構的最本質的功能。國有企業部分領導人對紀檢監察機構的不重視,工作的不支持都嚴重的制約和限制了紀檢監察工作的開展。
2、紀檢監察缺乏權威性。一是對上級不敢監督,紀檢機構都是在同級單位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領導雙重領導下雙重領導下開展工作,雖然現在紀檢監察負責人由上級紀委和組織部門研究任免,但是在工資待遇上基本都是同級黨委主要負責人決定,工作中難免出現對單位主要度負責人唯命是從,對上級紀委推諉應付,這樣對上級的監督就顯得蒼白無力。二是對同級部門不愿意監督,企業內部之間大家都彼此熟悉,遇到問題繞著走,害怕丟了面子,傷了和氣,不敢動真格硬碰硬。三是對下級不真監督,害怕丟了基礎失了威信,大多存在走形式走過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侵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是多種因素所導致形成的,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屢糾不止的,單靠一種措施和一種手段是很難解決根本問題的,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找準問題的根源,從源頭上去抓、去管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切實糾正侵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一)強化思想教育,加強黨在國有企業的領導地位
國有企業侵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的發生,歸根到底就是黨在國有企業的地位弱化,導致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嚴重失責,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從全面從嚴治黨和整治紀律作風,要結合當前的“兩學一做”活動為契機,努力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重塑廣大黨員守紀律、講規矩的思想意識,必須讓國有企業的黨員干部明白“全黨是同一部黨章、同一套紀律,全面從嚴治黨,國有企業必須置身其中,同樣要用紀律和規矩這把尺子去衡量國有企業中黨員干部的所作所為,一尺不丟、一寸不讓。
(二)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維護職工利益的長效機制
國有企業在經歷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變遷,在制度和體制上不健全,導致了損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多有發生,要建立建立健全損害職工利益不正之風的長效機制,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反映強烈的腐敗問題,就要繼續抓住完善規章制度這個治本之策,從源頭上鏟除不正之風滋長的土壤和條件。
1、推進政務公開制度,讓職工有充分的知情權。對于涉及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必須實行廠務、隊務公開制度,加大政務公開力度,讓干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讓廣大職工平等享受信息資源,消除企業中的領導干部說了算了的現象,提高廣大干部的責任感和為民服務的態度,政務公開也要政務公開應按照因地制宜、規范有序、有利監督、注重實施的效果。公開時間與公開內容相適應,做到經常性工作定期公開,階段性工作逐段公開,重大事項和群眾、職工要求公開的事項應及時公開。政務公開一定要遵行透明力度,切實做到敢公開、真公開,并接受廣大職工的監督。
2、突出紀檢監察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企業的內部監管主要是內部監督和自我約束從十八大之后中紀委對國有企業的巡視可以發發現,國有企業暴露出的種種的問題,主要就是內部監督失控,紀檢監察機構沒有真正的發揮其作用,從查處的國有企業腐敗案件中可以感受到,如果紀檢監察機構敢于監督。
(三)暢通信訪舉報渠道,加大案件查懲力度
各級紀檢監察機構,要對職工反應的基層信訪問題要高度關注,即時處理,對涉及侵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問題要做到“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遷就姑息,要把發生在職工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當做案件查處的重點領域。對侵害職工利益的不正之風大多問題較輕,性質不太惡劣,有時候企業出于保護干部的目的,一般處理也相應叫較輕,沒有形成較大的威懾效應,所有一些干部認為違紀成本較低,就養成了一些干部常在河邊走,濕鞋也不怕的思想,所以,對涉及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的行為,必須從嚴、從重、從重嚴肅處理,無論涉及到,牽扯到誰,要都收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堅決不能出現,“法不責眾、下不為例”要達到處理一個警示一片的威脅效果,讓職工認為不是在走過程、走形式,應付差事,贏得職工的信任與支持,讓廣大職工慢慢參與到監督侵害職工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陣容中,充分發揮職工的監督作用,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的工作局面。
發生在職工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直接制約著國有企業發展與穩定的大局,要緊密結合當前“兩學一做”活動,做“為民、務實、清廉”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