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學分制管理不完善,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由于傳統管理模式對于創新學分制的推行形成了阻礙。本文從管理機制、模式和管理對策三個方面,提出學分制改革的途徑,力求將管理改革推廣開來以滿足我國高職院校的需要。
【關鍵詞】創新學分制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28-01
當今時代,高職院校最根本的使命就是為社會培養創新性、服務型、建設性和管理型的人才,致力于高端的技術性專業。雖然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就業以及學校本身的教學改革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瑕不掩瑜,囿于高職院校本身存在教學資源的匱乏,學生整體素質偏低而且往往缺乏自主創造的能力,從而忽視了對創新方面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制約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所以為了高職院校能夠培育更多技術性、創新型人才,對于高職院校的管理改革勢在必行。
一、創新學分制的現況
據初步統計,我國目前大約有1000多所高職院校,但其中只有50多所真正實施了創新學分制,可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還沒有認識到創新學分制的重要性,由于是初步實施,所以創新學分制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客觀問題。如:高校不支持,教師不作為,學生不積極,制度不科學等等。
二、丞需深化教育管理改革
作為培養創新性、服務型、建設性和管理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職院校本身須具有實施創新學分制的能力,其中就要包括管理體制、基礎教育設施、教師管理水平以及隊伍整體建設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計劃與教學目標等。硬件方面,教育素質可以通過增加教育資金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而軟件方面的提升則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因為軟件的提升要與學生、教師、學校多方面的接觸,傳統的教育理念會成為管理創新、改革教育前進的阻力。
要充分挖掘人們身上的自主創新意識,將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高職院校落實學分制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全方位的開展教育創新活動,使學生能夠從客觀被動的學習變成主觀主動的學習,這才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價值的最高體現,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科學管理、統一規劃、合理統籌。
三、高職院校的改革思路
(一)在推行高職教育創新學分制的過程中,我們不單單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還要提升高職院校的管理教育工作,完善高職院校的學分制管理體系,僅憑某個部門或者某個組織來推行學分制的創新顯然是不現實、不合理、不科學的,但僅僅是設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會增加管理成本,甚至發展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打破現在固有的管理模式,精簡管理學分制的部門,優化判定創新學分制的程序,才是實現高職院校改革的思路。一個體系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動力的不斷鞭策,高職院校要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管理模式,因此,應建立完整的績效考核體系,對教師以及學生的自主創新進行適當的獎勵。
(二)根據不同的教學資源、學生的自身素質以及高職院校本身的教學基礎,有針對性的進行創新學分制的落實,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增加部門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性,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聘請社會優秀人才作為講師,既可以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又可以將學習與實踐完美的結合起來。
(三)創新學分制的建設離不開信息管理系統的優化,以教育資源為基礎,以網絡集成為依托,為廣大師生提供最便捷的優化服務,通過對教師以及設備的網絡預約,節省時間,最大程度的進行創新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征集對相關項目感興趣的學生,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參與項目的研發中來;高職院校也可以以網絡為平臺,公布社會實踐的相關實踐以及地點,供學生根據自身條件自由選擇。
四、教育改革的途徑
(一)要以創新能力為核心,培養專業的課程體系,要讓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有機的融合,溯本清源,把好創新教育的脈絡,各個專業開展相關的創新活動,并且鼓勵多課合一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打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建立開放式的教育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二)只有不斷實踐,才能保證創新的動力不會枯竭,因此,在高職院校改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可以通過情景模擬、仿真機等形式豐富內容形式,或者采取多校聯合、網絡預約等提高實踐效率。
(三)良好的創新氛圍與完善的機制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關于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論,當學生還沒有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的時候, 教育管理者就需要通過改變外部環境來達到提高學生自我肯定的過程,由外而內,逐步促進學生創新自主化,于此同時, 制度的正常運轉不是單一的,必須依賴其他的制度相輔佐,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出臺相關政獎懲措施以及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創新學分制的落實。
不斷探索、完善創新學分制,不僅可以對現有高職院校學分制進行改革,還可以為學分制帶來新的發展模式,進而促進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轉型,也只有秉持著以人為主,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重視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才能更好的推動創新學分制的進程與完善,對整個教育界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麗,沈琦,石振蓮.高校創新學分制實施情況的調查和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7(3).
[2]安琳,蘭勁華,薛素鐸,等.設立創新學分是學分制改革的新舉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S1).
[3]葛琦,岳紅,胡小玲.高校管理改革與創新素質教育[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 .
作者簡介:
譙埡嵐(1993.02-),女,漢族,四川省廣元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