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兒童期的孩子正是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求知欲望強,教師如果能抓住發展的關鍵期,就能促進孩子向更高層次發展,反之則會束縛孩子的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時間和空間,拓寬課堂的廣度,提升課堂的溫度,挖掘課堂的厚度,拓展課堂的自由度,打造深度課堂。
【關鍵詞】解放兒童 深度課堂 創造 生活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57-01
一、解放兒童,拓寬課堂的“廣度”
作為教師,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坡面,這個坡面能引導孩子從課內走向課外,也就是一個斜面。所有的學科教學都不是孤立存在于課堂中的,而是要把課內與課外、學生與教師、教學與教材緊密相容。讓孩子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收獲最廣的知識,獲得最全的技能,即使明天走出課堂,依然信心滿滿。
二、解放兒童,提升課堂的“溫度”
課堂是有溫度的,教師為課堂教學所投入的熱情是溫度,學生為課堂學習所表現出來的興致也是溫度。
1.巧設環節,注入“巧思”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巧設環節,注入“巧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可以配樂敘述導入部分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和諧師生,升溫“催化”
融洽的師生關系無疑也是課堂氣氛的催化劑,它能使得孩子整個的心靈狀態處于安全的狀態,更有利于積極的思維。著名教育家薛法根的課堂總是如此,輕松而又有深度。
3.情境設置,巧妙“互動”
和諧的教學互動,讓孩子樂在其中,是靈魂和生態課堂的體現;活躍的課堂氣氛也是課堂必要的溫度,設置小組合作環節,設置必要的恰當情境,讓孩子動起來,活起來。
三、解放兒童,挖掘課堂的“厚度”
膚淺的課堂往往看似熱鬧而學生并沒有實質性的收獲。很多時候,不是老師在騙孩子,而是孩子在配合老師“演戲”。
1.拒絕沒有獨立思考的“假合作”
沒有合作交流的課堂往往會出現很多“井底之蛙”,但只要合作缺乏獨立思考也往往會根基不穩,流于形式。所以,合作之前一定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因為“深度思考”是成就深度課堂的主要部分。沒有思考說出來的答案往往很枯燥,不能直扣內心。
2.拒絕“淺嘗輒止”的教學提問
孩子在課堂上的回答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老師的點撥,然后才能向更高層次邁進。所以,作為教師,不能孩子回答正確就畫上“句號”,也不能孩子回答錯誤就立馬加一個“感嘆號”,教師的點撥要能夠啟發孩子的再思考。
3.拒絕“切黃瓜”式的碎片教學
孩子的記憶是一棵有主支和分支的大樹,那么課堂教學也應該是一個整體。所以,語文教學設計不應是零碎的,而應該是有聯系的整體。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從一個根出發,向上生長,枝葉有粗有細,有稀有密,最終形成一棵完整的大樹。如“思維導圖”引導設計就比較合理。
四、解放兒童,拓展課堂的“自由度”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如果強迫學生學習,把知識硬灌給學生,學生是學不進去的。但若讓他自主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效果就好得多。
據相關調查顯示:教師講授的平均回憶率只有5%,而學生教別人的平均回憶率只有95%,由此可見,學生的自主學習竟然是如此重要。為此,必須變“教學”為“學教”,確立“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案、教案共同進課堂,以學論教,充分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度。
只有做到以上四點,才能真正解放兒童,走向“深度課堂”。
小結
兒童是能動的、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兒童的發展決定著祖國的未來。為了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打造深度課堂,培養創新人才,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但解放兒童——即讓兒童站起來,解放頭腦,去除手腳的枷鎖,釋放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歸還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必須結合兒童的心理和心智特點,反思不利因素,遵循教育規律,讓我們的課堂變成一個有廣度、有溫度、有厚度又自由的學習國度。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第101頁.
[2]雷玲.教師要學陶行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