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科,鄭 方
(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運城 044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關鍵。實現農村產業興旺,必須有一名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真心扶持服務農業生產,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陳清串就是一名這樣的干部。
陳清串是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國貸局局長,正常的業務應該是放款、收款,但她卻和棗農、棗商扯到了一起,不了解情況的人說她不務正業,而受到她幫助的廣大棗農們卻贊譽她為鹽湖區的“申紀蘭”。她一腔熱血幫助農民發展壯大設施冬棗產業。
一
國貸局是利用國際金融貸款,面向農業、扶持農村、服務農民的貸款管理部門,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外資扶持三農,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按理說,陳清串按照程序把貸款批了,本職工作就結束了,可她并不這樣認為。2008年陳清串到國貸局工作后,不管哪個項目貸款,她都要親自考察,款放下去后還要不定期查看項目進度。
2010年,運城市鹽湖區馮村鄉下郭村裴國剛在陳清串手上貸了20萬元,當時簽訂的合同項目是大棚蔬菜種植。2013年,陳清串去棚里檢查時卻發現蔬菜早已改種成了冬棗,她當場大發雷霆,原因是鹽湖區并沒有種植冬棗的先例,萬一要是失敗了,貸款可咋辦?而裴國剛卻告訴她,你先別發火,咱們一起去陜西大荔看一看再說。
當年11月,陳清串便帶領項目戶第一次跨越吳王古渡來到陜西大荔考察設施冬棗產業。一個棚畝收益將近10萬,最少的也能達到4萬元,這些數字讓陳清串和同行的農戶感到震驚,鹽湖區和大荔土壤氣候都極其相近,大荔冬棗產業能發展得如此好,鹽湖區為啥不行,就這樣,溫室冬棗項目列入了鹽湖區國貸局的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是有了,可農戶還有很多后顧之憂,沒有人敢吃第一只螃蟹。沒有人干,陳清串帶領國貸局的同志就自己動手在馮村鄉中陽村建立了3個示范園,沒有技術,就從外面請專家教。大家一起挽起褲腿,走進大棚,挖坑、栽苗、澆水、施肥,多年沒動過針線的女同志在地里穿針引線,縫補厚厚的保溫棉被,手上扎滿了針眼。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勢良好的溫室冬棗給陳清串吃了一顆定心丸(圖1)。2014年,鹽湖區政府組織160人召開溫室冬棗種植動員大會,邀請來自陜西省澄城縣的冬棗種植專家前來授課,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們種植的積極性,從此鹽湖區正式拉開了冬棗種植的序幕。

圖1 陳清串(右一)在棗棚察看冬棗長勢
二
大棚建好了,棗樹也栽上了,陳清串并未因此放手不管。作為溫室冬棗產業的發起者,陳清串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她時刻告誡自己,這個項目不能失敗,必須要成功,因為她身后跟著的可是幾十個指望這些冬棗過活的家庭。她傾注更大的精力,把工作重點放在了扶持產業發展上。幾年來,在專家悉心指導下,她立足全國,高端定位,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棗農找問題、查原因、想出路,走以質取勝之路,一步步地把冬棗產業做出了規模,做大了市場,做高了效益。2018年鹽湖區大棚冬棗面積居全省第一;冬棗在鞏固當地和周邊市場的同時,成功躋身上海、南京等高端市場;單棚效益最高達7.5萬元,實現了產業提質增效(圖2)。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保障。溫室冬棗種植對技術要求較高,每個環節都不得馬虎,鹽湖區冬棗種植起步晚,技術不成熟,這是一個短板。陳清串千方百計幫果農們解決技術問題,她先在龍居鎮西張耿村農民技術夜校建立了冬棗管理田間學校,又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新科果吧建起分校,她請來了西北農大專家蘆申才,給棗農講解大棚如何平衡施肥;請來了西南農大教授胡安紅,教棗農如何給大棚通風換氣;請來了陜西大荔鄉土專家,教棗農拉枝、坐果、間棗,提高果實商品率。同時,聘請運城農學院專家景秀文進棚服務,解決管理過程中棚溫過高、病蟲防治等難題。

圖2 陳清串(右一)了解棗農收益情況
建學校、請專家,原本一件好事,可事與愿違,她清楚地記得,第一節課,到場聽講的只有稀稀拉拉不到10個人,她很納悶。一次閑聊中,一位果農無意間告訴她“我們莊稼漢都是粗人,都是小學、初中文化水平,上學的時候老師都管不住,現在叫我們坐下來一聽就是幾個小時,我們可沒那閑工夫,有這時間還不如打幾把麻將。地里的活,別人咋干咱跟著干就是了。”聽著這些話,陳清串覺得氣人又好笑。
陳清串并沒有就此放棄,她想盡辦法吸引棗農到課堂上聽講。第二次上課,陳清串提前通知棗農們,上課的可以免費領小禮品,還有免費的午餐,消息一放出去,上課人數立馬增加了幾十人。就這樣,用毛巾、香皂這些“小恩小惠”和免費的飯菜,使參加培訓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越聽越有興趣,覺得專家講的確實有用,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為幫助棗農解決技術難題,陳清串成立了由專家教授和鄉土人才組成的8人技術小組,巡回指導。建立了微信技術服務群,每天面對幾百個農民,有問必答,有求必應?,F在棗農嘗到了學技術的甜頭,形成了學技術熱潮,分散在12個鄉鎮的棗農,只要是技術培訓,會前半小時人就到齊了。
陳清串抓住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需要的關鍵點,把培訓貫穿到溫室冬棗管理的全過程,使培訓成為一種常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針對農民的特點,授課時不使用長篇大論的專業術語,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授有實用價值、操作性強的知識,將授課與現場操作結合起來,邊示范、邊提問、邊交流,互動性的實用授課方式得到了廣大棗農的歡迎。她根據溫室冬棗生產的各個環節,提前半個月組織農民培訓,使培訓成為指導農民生產的及時雨。她考慮到農民大多年齡大、缺乏交通工具,將培訓地點設在田間地頭,農民不用長途奔波,這樣既方便又實用。為了方便種植戶學習,增強培訓效果,培訓時間十分靈活。農閑時,組織在教室集中培訓,使農戶可以系統地接受理論培訓;農忙時,比如在冬棗環剝、開花、坐果等關鍵時期,就在田間地頭即時培訓,與種植環節同步開設課程,使農戶現學現用。
三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產業興旺,產品品質是首位,“要做就做全國最好”,這是陳清串給鹽湖區溫室冬棗產業的發展定位。為確保冬棗的質量安全,提升冬棗品質,她要求棗農們嚴格按照有機生產標準,增施有機肥,噴灑生物農藥,不使用任何激素,外地客商評價說,鹽湖冬棗香味足、硬度好、口感甜。
為打造高端冬棗品牌,陳清串還聯合中農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導棗農利用“千鄉萬村APP”果品安全溯源系統,并在部分棗園率先示范,做到了技術有規程,管理有記錄,產品有編碼,質量可追溯,生產出了帶“身份證”的冬棗。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只要掃一下冬棗包裝箱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鹽湖溫室冬棗生產過程全記錄。
“種得出,也要賣得好”。在扶持棗農種出好棗后,陳清串想方設法搭建營銷平臺,發展現代營銷,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轉型。她組織棗農對接中農樂,聯系上海、北京專業的農產品銷售公司,打造品牌代理銷售,效益增加20%以上。采訪中,一位棗農坦言,以前要操心種好棗,還要操心賣得出,有時正在大棚忙,客商來了就得停下來,現在只操心把棗種好,銷售全部交給代理公司,省心省力還能賣上好價錢。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過去冬棗交易沒有統一市場,大多是散戶收購,形不成規模,客商自己去各個鄉鎮采購,信息不暢通、收貨成本高,棗農坐等客商上門,客商惡意壓價,品質好的棗子也賣不上價。2018年大棚冬棗上市季節,陳清串牽頭在農業示范園新科果吧建立了冬棗交易市場,將閑置的資源有效整合,為客商和農戶提供了交易平臺,市場吸引了來自河北、湖北、東北三省等地的水果收購商,日均發貨超過5000千克,每千克冬棗的售價也比原來高出6~10元,每棚增收7000~10000元,棗農們心里樂開了花。
有引導、有技術、有銷路,自然種植戶越來越多。目前,鹽湖區溫室冬棗共發展103戶,582個大棚,面積近3000畝,遍及全區12個鄉鎮26個村,產量達到90萬千克,產值接近3000萬元,每棚獲益達5萬元。
四
近年來,陳清串在冬棗生產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第一批經營大棚的棗農大多是從臨猗來的比較有經驗的種植戶,每年春節為了照顧棗樹,大家都要堅持在地里過年,為此,陳清串每到大年初一,早早在家吃過飯,就到附近的陶村、王范、馮村鄉的大棚給大家拜年,送去政府的溫暖。幾年來,她也很少能享受到周末的清閑時光,一是因為聘請的農校教授周末才有時間到田間為棗農指導,二是因為棗農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地里有活就必須去干,不會的就要咨詢專家,大部分周末她和專家一起,手把手教農戶抹芽、摘心、打頂、環剝。2018年4月,霜凍來襲,半夜三點陳清串在微信群里通知棗農及時關閉風口,見無人應答,就一個接一個電話通知,通知完還不放心,天不亮又帶上工作人員挨棚檢查,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幾年下來,棗農們把陳清串當成大姐和親人一樣對待,他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事。今年55歲的陳清串已經到了退休年齡,每每提到“退休”二字,身邊的棗農都會眼含淚光,他們想讓陳清串退休,去休息一下,他們又不想讓陳清串退休,舍不得這樣一位掏心掏肺的大姐,舍不得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家人。
2018年的冬棗豐收了,棗農錢袋子也鼓起來了,5月7日,30多個棗農代表,將一塊巨幅匾額送到了陳清串手里。“蕩起千棚碧波秀催開萬畝棗花香”14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代表了100多位棗農對陳清串及國貸局員工深深的謝意。送匾時,一位棗農面對陳清串潸然淚下,“姐,你就是咱鹽湖區的“申紀蘭”,你跟她一樣,扎根農村,無私奉獻,如果多一些像你這樣的人,咱棗農的日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