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
《最后一個便士》刻畫了一位窮苦的老人。他口袋里只有最后的一個便士了,在凜冽的寒風中,他也許無數次盤算過這最后一點財產的歸宿,最后卻傾囊購買了一只蛋糕。他買這只蛋糕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買來以后也根本沒有自己享用,而是送給了“一家和他一樣窮的鄰居”。老人是貧窮的,“他的靴又臟又破,薄薄的大衣抵擋不住向他迎面吹來的風雪”。他也許在這個寒冷的世界上躑躅得太久,感受不到一點溫暖,可是,老板的真誠和熱心,使他被冷風凍僵的臉上掛著淚水了。他窮,他的所有錢只夠買一塊蛋糕,可是,他又是個真正的富有者,當他掏出自己的最后一個便土時,我們看到了他金子一樣閃亮的心。為了不使“好心腸的老板為他感到遺憾”,也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他買下了一塊最大的蛋糕。在那顆心里,有著貧窮和寒冷無法淹沒的尊重別人感情和尊重自己人格的高尚情操,當老人提著這一塊對他來說過于奢侈的,卻凝結著許多感情和尊嚴的蛋糕,覺得沉重,覺得難以處置,最后竟悄悄地把它放在“一家和他一樣窮的鄰居房前”的臺階上時,我們更看到了寒風中老人心里的無限溫情和深沉博大的愛心。這位老人,無疑是精神上、心理上、感情上的富有者,他的心沒有因貧窮而失落掉任何寶貴的東西,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高尚的人。
小說把故事放在寒風凜冽的背景中,使小店里的人情溫暖顯得更濃烈更感人。小說又著意描寫了老人衣裳單薄,臉凍得發僵,口袋里只剩最后一個便士的窘況,這樣也更襯托出老人心里的尊嚴、同情和愛心是多么博大可貴。在盡力渲染商店里的人情溫暖,贊美一個健全的、高尚的人格的同時,作品沒有忘記透露出這個社會的寒冷。這位心地善良的老人為何落得如此窘迫的命運?面包店老板的一點真情為何竟使老人流下淚水?寒風中究竟還有多少“和他一樣窮”的窮人?小說似乎在不經意中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個疑問。一個更深刻、更嚴峻的社會問題不能不引起讀者深思:在這樣寒冷的社會中,人心里那些高尚、溫暖的東西究竟還剩下了多少?它們還能維持下去嗎?那位身無分文的老人在寒風中遠去了,社會并不承認他精神上的富有,他的歸宿是什么呢?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