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營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體驗、激發,它是對傳統課堂的一個重要、有效的補充。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挖掘本土資源,建立體驗營地,開展相應的體驗教育活動,促進少先隊員健康成長。
【關鍵詞】體驗營地 體驗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22-02
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頒發的《關于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體驗教育的意見》中著重指出“體驗教育是少先隊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體驗營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體驗、激發,它是對傳統課堂的一個重要、有效的補充。筆者認為以“寧德少先隊‘中國夢古田食用菌科技體驗營地”為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挖掘本土資源,建立體驗營地,開展相應的體驗教育活動,促進少先隊員健康成長。
一、挖掘本土資源,建立體驗營地
為了建立合適的體驗營地,我們可以從地方特色入手,挖掘本土資源,從本土文化中選擇內容,組織隊員開展少先隊活動,不僅可以促進本土文化發展,更能豐富少先隊活動內涵。
福建古田享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美稱,這里建有“中國·福建古田食用菌批發市場”,市場上擺滿各種菌類,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在這里交易。市場二樓是斥資7000萬元的全國最大最齊全的食用菌博物館。這為少年兒童開展“中國夢”食用菌科技體驗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和條件。因此,可以開辟寧德少先隊“中國夢”古田食用菌科技體驗營地,組織隊員參觀博物館,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科技教育資源。
二、構建課程體系,開展體驗活動
“食用菌科技體驗”營地課程體系可以確定四個主題,每個季度實施一個主題。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宣傳發動,創設多元的實踐情景,組織與主題契合的實踐活動,然后注重激勵深化,通過微型隊會等反思活動,實現“提升認識,追尋中國夢”的教育目的。
第一季度的主題——食用菌的歷史故事。通過開展查資料,聽講座,了解食用菌的發展史及歷史文化,深入田間,了解食用菌的生長過程。從而透過食用菌的發展,看到家鄉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體會滴水穿石,永攀高峰的精神。
第二季度的主題——食用菌的家族成員。學會“辨別食用菌”為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各種食用菌。在假期實踐作業中布置作文“食用菌的王國”的實踐作業。認識銀耳、香菇,了解銀耳的三次技術革命,為家鄉食用菌的發展感到自豪。
第三季度的主題——食用菌的藥用價值。知道古代的食療著作中保留著大量菌類食療方,懂得菌類在傳統藥學中的地位。指導學生認識食用菌干品標本,了解食用菌的藥用價值。
第四季度的主題——食用菌的科研創新。讓隊員了解古田食用菌產業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涌現了一批民辦科研所,指導隊員認識食用菌行業的領軍人物,感受領軍人物的家國情懷,并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的科研精神。學校在這一主題活動期間組織科技節,主要包括學生科技競賽,科技類社團的成果展示等。
三、完善組織管理,提升品牌效應
要想體驗營地成為社會認可的活動品牌,應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得天獨厚的教育優勢和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提煉、展示自己特有的少先隊文化的活動創品牌,用品牌促活動。因此,要完善組織管理,堅持以食用菌體驗活動為主體,以隊員的需求為導向,開展多層次體驗活動,展現少先隊價值魅力,提高知名度。
首先,宏觀層面的戰略指引。成立組織領導協調單位,把幫助學生實現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作為少先隊體驗教育的核心任務,并積極、持續地推動這一戰略性工作。其次,微觀層面的活動實施。形成學校少先隊工作體系,把食用菌科技體驗活動納入整體規劃中,制定計劃,形成系列。通過利用營地資源,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研究性活動,讓隊員在探究性學習實踐中尋找方法、規律,提高隊員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升隊員文化品位、人文素養,推進隊員的全面發展。
體驗營地的建設讓少先隊活動找到載體,通過“建營——實踐——品牌”三步,激活少先隊活動課程資源,創建少先隊活動品牌,讓少先隊員深度探索自己,通過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使隊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及心靈的全面成長,從而提高體驗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碧綠.淺談新課改下的少先隊體驗教育[J].時代教育.
[2]李作虹.讓少先隊員成為體驗教育活動的主人[J].教與寫:教育教學期刊,2007(10).
作者簡介:
鄭青松(1977年7月-),女,專技七級,大學本科,福建省古田縣實驗小學教師,古田縣總輔導員,高級教師,曾參加福建省萬名骨干教師培訓,主持市級課題,優質課評為部級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