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渴望 王利宏
【摘要】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復發臨床上時有發生,很多研究表明房顫術后復發和相關生物標志物有關。探究這些生物標志物,能揭示房顫術后復發的機制,并對房顫術后早期干預治療有意義。本研究主要總結比較確切的標志物,以及根據6篇文獻對所選的新型標志物進行綜合分析。
【關鍵詞】心房顫動;導管消融;生物標志物;預測;復發
【中圖分類號】R54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當前,經導管射頻消融是可以根治房顫再發的有效手段,但根據臨床觀察及和相關的文獻,發現房顫術后較高復發率,導致再次手術。亟需對房顫術后的復發進行研究分析;通過閱讀文獻,探究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復發與纖維化、心臟功能、炎癥應激、內皮損傷很多生理及病理過程相關,彼此相互作用,進而導致心房肌結構重構以及電生理異常,導致消融手術的失敗。發現有些生物標志物和房顫復發相關,有待研究,對此做一總結敘述。
1 比較明確的相關標志物
最近有很多研究顯示,房顫經導管消融術后復發和某些生物標志物相關,包括心臟纖維化相關標志物(轉化生長因子β1、基質金屬蛋白酶、Ⅲ型前膠原氨基末端肽、結締組織生長因子)、心肌有關標志物(B型鈉尿肽、肌鈣蛋白)、炎癥相關標志物(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單核細胞趨化因子(MCP-1)、內皮功能標志物(內皮素-2、同性半胱氨酸Hey)、氧化應激標志物(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氧化代謝物衍生物(DROM)這些生物標志物對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復發相關性比較大,一定程度可以預測其復發,揭示房顫產生和維持的機制。
2 有待研究的新型標志物
從已發現的標志物涉及相關機制方面閱讀文獻,提出以下標志物可待進一步研究:半乳糖凝集-3(Gal-3)、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s)、血紅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尾加速II(urotensinⅡ,UⅡ)、可溶性ST2(sST2)等。這些生物標志物可能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更好的指導射頻消融對房顫治療。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是歸屬于半乳糖苷凝集素家族因子,參與心肌纖維化的過程。近年研究表明[1]Gal-3可預測房顫發病情況,評估房顫心肌纖維化程度,預測對房顫射頻消融術后復發。
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其與膠原代謝息息相關,研究表明[2]GDF-15與患慢性腎臟疾病和癌癥、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同時GDF-15是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發現其與房顫纖維化密切相關,可能成為新的預測房顫復發標志物。
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3](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s) 是一種促進成纖維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有絲分裂和趨化的細胞因子。研究表明其與PDGFR-α結合通過ERK1/2信號通路,促進鼠心肌細胞增殖和COL1分泌的信號,是纖維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房顫的一個新目標。
血紅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系統是血紅蛋白降解最重要的關鍵限速酶,影響著心血管很多疾病。產生抗CO發揮抗氧化、抗炎癥,大量研究表明[4]HO-1在阻止對冠心病、頸動脈硬化,預示HO-1有望成為房顫防治的新靶點。
尾加素Ⅱ(urotensin Ⅱ)是內源性縮血管神經肽,亦是強絲裂原,促進心肌細胞的增殖。有研究示[5]UⅡ還可通過改變膠原Ⅰ和基質金屬蛋白酶1(MMP 1)基因表達,促進膠原蛋白沉積。作為心肌纖維化和心室肥厚調節劑,UⅡ可能是心肌纖維化導致房顫術后復發預測的新靶點。
可溶性ST2(sST2)是白細胞介素-33(IL-33)的可溶性受體,分為可溶性ST2和跨膜型ST2 (ST2L)研究顯示[6],當心肌細胞受到生物機械性拉伸時sST2大量表達。阻斷IL-33與ST2L結合,繼而削弱其信號通路引起炎癥應激,起到心血管保護作用。
3 結 論
本文主要概括了有關血液學上生物因子,可能有效地預測房顫導管消融術后復發。此外,非體液類如超聲、HATCH評分、左心房應變、心電、病理顯微鏡下心肌纖維化程度等,也可成為房顫術后復發的預測指標。發現新的高敏感度高特異性的標志物,更好預測復發,來指導導管消融術治療房顫,相信對于臨床指導防治房顫有很大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杜 薇,李毅剛.半乳糖凝集素3與心房顫動的研究進展[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8,32(1):6-9.
[2] Clin Chem.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as a Biomarke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2017Jan;140-151.
[3] 王漢章,馬禮坤.ERK1/2信號通路介導PDGF-CC誘導的鼠心肌纖維化及其機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7.52(10):1489-1493.
[4] 李 諶,黃維義.血紅素氧合酶1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6,24(1):92-96.
[5] 程 蘭,黎連杰.尾加壓素Ⅱ與心肌纖維化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8,26(5):521-524.
[6] 李飛星,張愛愛.可溶性ST2對心肌重塑的預測價值[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8,32(1):6-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