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文
我們的身體常常會通過一些信號來提醒你,需要對自己多加照護了。但不少人要么置之不理,把小病拖成大病;要么隨意吃藥、輸液。這些錯誤的做法,可能使小病進展為大病。
壓住咳嗽
咳嗽是一種防御性呼吸反射。比如霧霾天氣時,咳嗽可將致病顆粒物咳出肺和支氣管;感冒時,咳嗽有助將病毒、細菌咳出去,預防感染擴散。但不少人一咳嗽就吃止咳藥,想要把它壓下去,結果把“敵人”也留在身體里了。
臨床上將咳嗽分為急性咳嗽(少于3周)、亞急性咳嗽(3周~8周)、慢性咳嗽(多于8周)。即使是急性咳嗽,也不建議用鎮咳藥,應先找到病因,再對癥治療。若咳嗽劇烈,一天到晚咳不停,要尋找并治療原發病,適當遵醫囑用鎮咳藥,保護呼吸道不受傷害。
噴嚏忍著不打
當病原體、灰塵、花粉等進入鼻腔后,身體通過打噴嚏把它們釋放出來。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學術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胡堃提醒,打噴嚏切不可忍著,也不要將口鼻完全捂住,否則會把高速氣流壓入鼻竇或通過咽鼓管進入內耳,傷害耳、鼻等器官。
沒胃口硬吃
乏力、食欲差是身體告訴我們要好好休息,集中體力對抗進入體內的病原體。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強迫自己多吃點、動起來,增加營養來對抗疾病。實際上,不想吃的時候強迫自己吃,反而可能增加身體負擔;身體沒勁還硬要運動,可能會削弱免疫力,成為“入侵者”的幫兇。
另外,乏力、食欲差可能是一些大病的征兆,要排除腫瘤、心臟病、肝硬化、腎衰竭、血液病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
不想吃飯時,可以喝點蔬果汁、粥、酸奶、豆漿等。若乏力、食欲差超過一周仍無好轉,需盡快就醫。
一發燒就吃藥
北京電力醫院乳腺診療科副主任孫欣說,發燒是人體對抗入侵的有益保護性機制。可惜,人們對發燒的認識仍存在很多誤區,比如,剛一發熱就亂吃退燒藥、濫用抗生素,可能幫了病毒或腫瘤的忙。抗生素不能對付病毒和腫瘤,卻能殺死體內的有益菌群;退燒藥讓體溫恢復正常,卻可能掩蓋真實的病因。
長期發熱應盡快就醫,查找病因,以免破壞體溫調節機制或延誤治療原發病。
濫用抗生素
如果不遵醫囑,濫用各種抗炎藥、抗生素,癥狀確實減輕了,但會造成嚴重副作用,如消化道潰瘍等;還會造成問題已被解決的假象,實則病原體會對身體繼續產生傷害。
發炎是疾病發展階段中最為關鍵的戰役,也是一個轉折點。如果能通過身體的自我療愈能力,激發免疫系統的強大功能,主動戰勝“外敵”,就能迅速擊潰敵人,并將“戰場”控制在小范圍內,不對身體造成更進一步傷害。
但如果炎癥不能自愈,又久拖不治,身體里的小病就可能擴大,以下幾種表現是身體在發出危險信號。
潰瘍經久不愈
潰瘍是皮膚或黏膜表面組織的缺損、潰爛,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可由感染、外傷、結節或腫瘤的破潰等引起,常合并慢性感染,可能經久不愈。
潰瘍說明身體已經遭受長期損傷,許多細胞和組織被毀,缺乏足夠的能力來修復。比如,有些常犯口腔潰瘍的人,會使用局部激素貼片等來控制病情,但糖皮質激素在降低過高炎癥水平的同時,也會降低機體抗感染的能力。
長期炎癥、潰瘍,很容易誘發癌變。比如,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慢性肝炎、食道反復慢性炎癥會誘發肝癌、食道癌等。
到了潰瘍階段,如果還不能增加營養,改善生活方式,停下來休息,讓潰瘍愈合,身體就會被迫進入下一個防御階段。
組織纖維化
身體為保護自己,不讓病原體擴散,會將潰瘍處包裹起來,形成纖維化、硬化或疤痕化的組織。此時,“外敵”被囚禁起來,機體功能也變差了。比如,老慢支、慢阻肺、肺氣腫等各種慢性肺病,都存在肺部纖維化的問題。
美國統計顯示,因各種疾病死亡的患者中,近45%可歸于組織纖維增生疾病。而到了硬化階段,表明免疫系統幾乎失去戰斗力,身體已經在拆東墻補西墻了。如果還不能停止對身體的傷害,均衡營養,那就可能滑向最后崩潰的階段——癌癥。
上述疾病發展過程并非人人必經,更不一定導致癌癥。如能仔細聽聽身體的聲音,注意休息,調節心態,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有助身體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