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紅
【摘要】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形式,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的主要來源,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讓孩子從“做中學”開始感知數學知識,從“學中做”理解數學內涵,從“玩中思”積淀數學思想,從而在數學課堂中折射亮點,演繹精彩!
【關鍵詞】做中學 學中做 玩中思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16-02
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形式,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的主要來源,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強調:“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2]因此,在數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感知數學,在“學中做”的過程中豐富對數學的理解,在“玩中思”的過程中積淀數學思想。
一、品“做中學”的芬芳,學會感知
教育家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決定他們的數學學習很多時候需要借助一定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幫助感知。
而感知是數學學習的起始環節,是向學生提供學習抽象知識的認識支柱。如《折一折,做一做》這一課,雖然軸對稱現象就徜徉在孩子的生活中,可是什么是軸對稱現象?軸對稱的知識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抽象。于是我便結合有趣的剪紙活動,讓孩子在 “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等數學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時的“做中學”在此并非曇花一現,而是孩子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形式,是他們感性認識的主要來源,使孩子在操作的過程中直觀感受“軸對稱”現象,欣賞數學中的對稱美。
二、品“學中做”的芬芳,內化理解
陶行知曾提倡:“從做中學,從學中做。”因為脫離“學”的“做”,容易讓孩子走過場,只是感受到活動表面的“熱鬧”,而真正忽視數學的魅力所在。
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規律的實際含義,以此達到理性認識。如駱奇老師在教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時,便是在師生同玩“尾巴重新接回”的探索奧秘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經歷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概念的產生過程。課的開始,駱老師讓孩子經歷第一次猜想、驗證,猜想一個正六邊形紙板和一個正方形紙板拼成的猴子圖案,轉動幾次,猴子的尾巴會重新接回,接著教師轉動圖片驗證,這個環節猜對的學生并不多,但“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戲卻深深地吸引每個學生,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欲望,都想再猜一次。于是駱老師并設計第二次猜想、驗證,用屏幕出示一個用正八邊形和正五邊形拼成的公雞圖案,讓孩子猜想這回要轉動幾次,尾巴才能重新接回,接著教師通過課件轉動尾巴,學生同步數數驗證,這次猜對的學生稍多些。最后孩子在教師的兩次示范下,開始自己親歷猜想、驗證和記錄過程,品到“學中做”的芬芳。但駱老師不止步于此,他通過 “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是什么?這些重新接回的次數與什么有關?又有怎樣的關系” 這三個問題引領學生觀察數據,自主探究活動背后的數學原理,將情境、問題與“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學習有機融合。
教師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引領,使學生品嘗“學中做”的芬芳,豐富了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演繹了精彩的數學課堂。
三、品“玩中思”的芬芳,積淀思想
數學思想蘊含于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數學概念和數學原理的形成過程是進行數學思想教學的重要載體。數學思想重在“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逼近思想本質的過程。數學思想的教學一定要注重“過程性”,“沒有過程性就等于沒有思想”,要讓學生在過程中去逐步體會和理解。
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感悟數學理性精神,就需要讓學生積累豐富而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遷移運用到后續的學習中。這些經驗是教師沒有辦法“教”給學生的,必須由學生通過經歷大量的數學活動逐步獲得, 在“玩”中獲得,進而內化成為學生的數學思想。
讓孩子們從“做中學”開始感知數學知識,從“學中做”理解數學內涵,從“玩中思”積淀數學思想,從而在數學課堂中折射亮點,演繹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