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玲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康復指導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中醫康復組,各44例,分別予以對應護理方法,對比患者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中醫康復組患者功能恢復總有效率及KPS各項評分結果均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進行中醫康復指導,可顯著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中醫康復指導;功能恢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患病關節部位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腫脹、活動受限,臨床上針對該病在治療上多采用抗風濕藥、激素或非甾體類抗炎藥。除了積極加強治療外,對患者實施有效康復護理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本文則在此分析中醫康復指導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療效,概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和中醫康復組,各44例。兩組患者均明確診斷,且排除其他嚴重疾病、傳染病、意識障礙等情況,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患者予以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治療護理等常規護理內容,中醫康復組在此基礎上予以以下護理干預:
①情志護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大都病程時間較長,受疾病影響很多患者都存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此護理人員應加強情志護理,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疏導患者負面情緒。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予以解答,并鼓勵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
②中藥外敷:準備5 g細辛,附片、麻黃、巴戟天、淫羊藿各15 g,雷公藤、桂枝各20 g,雞血藤30 g,將此包裹好了蒸熱至40℃,放置在患病關節部分進行熱敷,1次/d,每次熱敷時間在半小時左右,注意關節部位保暖。
③功能鍛煉:包括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各個關節功能鍛煉每日三次,每次5~20次,注意活動不要過度。
④康復指導:告知患者該病病因、誘發因素及治療注意事項等,囑患者做好日常保暖、防寒,避免潮濕,平常多按摩關節部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平時藥物治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隨意換藥、停藥,若有異常或病情加重及時就診。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級標準[1]為:①顯效: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較好;③有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有所好轉,關節活動有輕度限制;④無效:臨床癥狀及關節活動情況與治療前相比無改善。總有效率為顯效、有效總數所占百分比。
采用KPS評分量表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分,內容有關節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四項,每項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恢復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常規護理組治療顯效19例、有效17例、無效8例,中醫康復組分別為28例、14例、2例,中醫康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5%)高于常規護理組(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KPS評分對比
干預后中醫康復組患者KPS各項評分結果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從中醫角度來講,類風濕關節炎可歸為“痹癥”之列,發病內因為衛外不固,發病外因則為外邪內侵[2]。本文中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其中中藥外敷能夠利用熱力作用將藥物直接作用在病變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驅除病邪、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患者予以中醫情志護理,可優化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使患者依從度提升;功能鍛煉和康復指導是本次護理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患者實施功能訓練和康復指導提高患者關節功能,促使其功能恢復,既能夠輔助提升藥物治療效果,還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總之,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進行中醫康復指導,可顯著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曉峰.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護理與康復指導[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02):268-26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