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摘 要:縱觀學校德育過程,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我們必須循經求道,探索德育課的教學規律,將理論實踐相統一,古今思想相統一,德育課程目標與學生社會化目標相統一。
關鍵詞:德育;教學規律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警官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科研啟動費資助(JSPI17GKZR402),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公安學》資助(PAPD),“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公共管理資助,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TAPP),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7SJB0466),江蘇警官學院科研項目(2016SJYSQ02),江蘇警官學院品牌專業“公安政工專業方向”建設階段性成果。
道德教育是一個廣泛延伸,內容豐富的理論和實踐領域,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與時代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從宏觀角度看,道德教育一直在教育領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我國新課程改革以來,更是強調教育應以道德教育為本。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特殊的學生群體具有自身的成長特征,道德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長遠發展??v觀德育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诘掠n的重要地位,我們必須循經求道,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將理論實踐相統一,古今思想相統一,課程目標與社會目標相統一。
1 理論實踐相統一
道德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經濟,政治,哲學,文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是使學生思想品德轉化為社會化要求的行為。教師應基于社會和人際需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這是現代德育的真正意義。
1.1 德育理論在德育中的內容和目的
理論是關于實踐總結的自然和社會知識的系統而科學的結論。正確的科學理論對指導實際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個綜合性課題,中學的道德教育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基本理論,而且在跨學科滲透特征,綜合多學科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經濟學指在經濟實踐中,經過長期積累,泛化和發展,形成的系統理論。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政治經濟學。今天我們面對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中國夢的新要求,中學道德教育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作為主要內容,而且要創造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解決新問題。
政治學研究政治現象及其法律學科,為道德教育的形成與實踐提供理論依據。道德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政治價值更為突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教育的政治內容與其他社會形式有所不同,必須以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理論為基礎,體現無產階級的政治原則。
文化是包括世界觀等意識形態和自然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政治、經濟等內容相互滲透,文化已成為民族力量的重要來源,成為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指標。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先進文化,辨別落后文化,抵制頹廢文化,積極參與健康的文化活動,投身精神文明建設。
哲學是自然,社會和思想知識的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哲學和科學發展的結晶,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道德教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融入到學習與生活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了正反多方面的歷史經驗,解放頭腦,追求真理,建立了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必須堅持執行的重大戰略思想,通過學習這些思想的結晶,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道德教育也涉及倫理學,法理學等。簡而言之,道德理論含有廣泛的內容,具有多學科,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1.2 德育實踐的內容與功能
實踐是改變自然和社會轉型,甚至轉變自己的意識活動。要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必須把道德教育付諸實踐,通過道德標準的檢驗實踐,否則道德教育將成為僵化的過程模式。
近年來,德育教育課程,無論從德育內涵還是技術上,都有意識的注重實踐訓練,克服簡單的傳統的灌輸道德素質教育模式,以行動為載體,在學生活動中發展良好的道德品格。"活動式德育模式"可以充分體現道德教育的實踐特色,在整體道德教育中,這種模式必須在整個人生中保持一致,在個體的整個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3 遵循德育課德育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規律
二十一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要重視實踐活動中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意識,使道德教育教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文明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是道德規范的實踐者,而不是空談的道德主義者。我們要找到道德教育的真正含義,發揮道德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關注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教育,使道德教育成為一個動態過程,幫助學生選擇和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古今思想相統一
中國歷來強調道德熏陶,注重禮儀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道德教育思想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準則。中學道德教育,必須從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學習,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教育。換句話說,道德教育的新時代是傳統與現代道德教育的傳統
結合。
2.1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重視禮儀
2)提倡人倫價值 強調孝道
3)推崇仁愛合群思想
孔子強調仁愛,其理想是建立大同世界
4)強調愛國主義
5)踐履修養立德重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言行統一,知行統一。不僅表達思想,更強調踐行。
儒家倫理道德價值取向是傳統道德教育的主體,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對于社會的穩定,人們的道德教育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中國現代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
2)道德素質教育
基本道德往往被歷史上被接受為人類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準則。要禮貌,誠實,謙虛,仁慈等,尊紀守法,維護公共秩序,保護
環境。
3)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會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4)集體主義教育
5)愛國主義教育
6)民主法制教育
愛國主義在政治生活中的表達是積極參與國家民主法治,自覺維護國家民主和法治。
7)信仰道德教育
信仰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們行為的起點和道德教育的基礎。
2.3 傳統道德教育和現代道德教育觀念相統一
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寶貴的遺產,但具有歷史局限性,現代德育思想是傳統德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為了能夠進行更好的道德教育,有必要統一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和現代道德教育思想。
1)傳統德育崇尚美德與現代德育崇尚道德相統一
尊重道德教育,追求道德價值觀和道德教育,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中國現代教育一直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素質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從崇尚道德教育方面看,傳統和現代道德教育思想是統一的。
2)現代道德教育的自律思想和傳統修身相統一
古代自我修養思想有"踐行"和"慎獨"兩個標準。踐行強調知行合一。慎獨意為道德教育的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意識,提高覺悟。我國現代道德教育改革正是道德內化的要求,道德情感與行為一致,使學生有意識地認識道德思想??梢钥闯?,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和現代道德教育思想是統一的。
3)傳統的危機感和愛國精神與現代強調的愛國主義教育相統一
中華民族長期的生存發展,培養了高度的集體精神,逐漸凝結成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一點上,和現代道德教育強調愛國與奉獻精神是一致的。
4)傳統以義致德的價值觀與現代強調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相統一
集體主義把"天下為公""克已奉公"作為價值理想。顯示了傳統道德教育和現代道德教育思想強調的共同價值觀和奉獻精神是一樣的。
5)傳統的自強不息精神和現代要求的進取精神相統一
正是古代自強的精神,凝聚力和強化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量,誕生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自立,獨立自主的個性。中國目前倡導民族精神,實現民族復興,正是對傳統事業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和現代道德教育思想是統一的。
6)傳統的節儉倡導和現代高中道德教育強調節儉理念相統一
作為行為準則,我國一直信奉"儉以養德,節以修身"的理念。從古至今,節儉是人們的美德,也是社會的要求。
我國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現代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源,現代德育思想是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因而,中學德育必須融合傳統和現代思想。
3 課程目標和社會目標相統一
3.1 道德教育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
道德教育課程的目標分為總目標,學段目標,年級目標,單元和課堂目標等各個層次。簡而言之,課程標準,國家根據具體的學科提出的教學內容目標,是評估教師教學的標準,也是評價學生學習的
標準。
3.2 道德教育社會化的基本條件
社會化是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型過程。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實踐活動,有計劃和有組織的將理論思想層面的內容轉化為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素養。
1)政治素養:政治素質是指在長期穩定的政治社會化進程中,人民內部作用的基本品質。對學生而言,要求形成正確鮮明的政治立場、態度和方向。
2)思想素養:思想素養的培養是指按照某些理論,政治原則和要求進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教育的思想素質要求,做到具有高尚的情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惠及社會和
群眾。
3)道德素養:是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道德觀念、情感、意志和修養等方面,道德,道德行為。要求中學生有意識地通過道德守則,自覺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平等,團結,互助的
關系。
4)心理素養: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心理健康水平,通過教育有意識地培養,構建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第一是使學生智力得到最佳發展。培養敏銳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加強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其次是發展豐富的情感。要特別注意培養道德意識,理性,美感等情感。三是要加強意志品質培養,使意志的自覺性、堅韌性均得到全面改善和發展。第四是個性心理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動機,優雅的氣質,廣泛的興趣,健全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心理素質訓練是中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
3.3 道德教育課程目標和學生社會化目標的統一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學生生活,培育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社會需要的公民。這也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達到此目的,我們必須將道德教育課程目標和社會化目標統一起來。
一是考慮社會發展的要求。社會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道德目標不一樣,道德教育的目標應反映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
二要根據教育的總體目標。首先,道德教育的實施與其他課程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所以道德目標的設計不能單獨進行,以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托還要兼顧與相關課程的關系,其次,大、中、小學等階段的道德教育是相互關聯的,道德教育目標的設計要注意一致性,逐步深化體制建設。
最后,在實踐中落實道德教育和學生實現社會目標要求。使學生對具體道德教育的實物和文本,通過各種感官活動獲得感性認知,通過獨立思考獲取知識。使用調查,訪問,訪問等,使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不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社會化是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師生雙方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質的社會化。社會化要求的目標決定了道德教育課程的目標。課程目標不能超過也不能落后于社會現實的要求。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又互相排斥,對立而統一。為此,我們需要滿足學生的社會需要,以確定課程的目標。
4 結語
事物的發展遵循著道法,即自然規律。道德教育規律是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被創造和消除,它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轉移,掌握和利用教育規律,德育才能有更好地發展。德育的內涵與時俱進,道德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和發展。道德教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新課程將學生的發展定義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融合,強調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道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時代要求,結合道德教育本身的要求,發展道德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而且應該強調實踐環節,在過程中思考,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道德教育教學,推動道德教育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鋒.習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9).
[2]趙祖地,李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水平的若干思考[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