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為研究平臺,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為的特征,并針對現狀提出參考性意見,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定量分析;信息行為;問卷調查
隨著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微信呈現出的跨網絡、跨終端的特性深刻地影響了信息傳播的機制,而微信主打的朋友圈功能成為各類信息的交匯所。信息分享行為作為網絡信息關系中重要的紐帶,重新定義了信息的內容生成,并在傳播層面為信息的獲取、保存和重新演繹提供了新的方式[1]。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為研究平臺,通過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結合定量分析方法,探索網絡移動社交背景下,分析大學生這一重要群體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為的特征,為互聯網移動社交的良性發展開拓新的方向。
1 問卷設計
本研究通過采用線上發放問卷的方式,將問卷發布在專業的問卷調查網站“問卷星”上,發放對象選擇具備一年以上的朋友圈使用經驗的大學生,發放并回收236份網絡問卷,剔除填答不完整、大部分選項完全相同及邏輯不符的無效問卷20份,得到有效樣本216份,調查時間為2017年12月份。
2 問卷分析
2.1 信息分享渠道分析
微信朋友圈具有很強的包容功能,微信朋友圈共享的信息內容,包括微信公眾號、內容APP、朋友分享的內容以及自己原創的內容都是微信朋友圈信息流通的重要來源,用戶可通過分享鍵將信息轉發到微信朋友圈中[2]。通過分析問卷,可知66%的受訪者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來源于自己的原創,這表明大學生主觀性強,有著較高的信息創造能力和分享能力。其次,40.5%的受訪者是通過朋友分享的信息二次分享,這表明微信有著很強的社交屬性,朋友的分享行為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到用戶自身行為,這有別于其他社交媒體。然后是微信公眾號,36.5%的用戶會先從微信公眾號選取分享的內容,微信公眾號的成熟,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建立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平臺,不至于過分依附于其他信息源。
2.2 信息分享頻率分析
在信息分享頻率上,58%的人選擇偶爾分享,有16%的人選擇經常分享。“偶爾”與“經常”的分享行為使得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為呈現一種穩定持續的發生頻率。值得注意的是,“刷屏式分享”頻率在所有被調查對象里極為少見,只有3個被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是“刷屏式分享”。所謂“刷屏式分享”,是指微信朋友圈用戶持續不斷地分享信息,密集的信息在極小的時間間隔內推送到朋友圈上。刷屏式分享對信息接收者會形成信息冗余的困擾,明確對刷屏式信息感到“厭煩”的占到32.5%,“感興趣”的占到6.5%,61%的人表示“不會特別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在面臨頻繁的信息推送的態度,整體偏向中立。
2.3 信息分享內容分析
通過大學生對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內容進行歸納分類,得出八大類主題,按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個人隨想、工作學習、時事新聞、影音娛樂、生活常識、漫畫段子、商家利惠信息、代購信息及其他。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內容主要個人隨想為主,這說明用戶在信息分享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經歷或者感受等。通過分析還可發現,在個人隨想、工作學習信息與實時新聞這三類最為普遍的信息內容中,每個用戶至少選擇了一項,這說明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內容多樣且類型較為集中。
本次調查發現,用戶性別、學歷等個人因素的不同會導致其信息分享行為有所差異,具體體現在信息的內容和頻率上,限于篇幅,我們僅針對用戶個人特征對內容方面有顯著影響的方面進行分析。
2.3.1 性別因素
從表1可看出,微信用戶的女性使用者多于男性,而且女性有著更頻繁的信息分享行為。共性方面,男生與女生都比較偏向抒發個人隨想,這與學生時代較強的社會親和性與比較感性的性格有關。其次,大學生的任務主要是學習,因此不論男女,作為第二占比的都是工作學習信息。個性方面,女生更注重影音娛樂,這與女生愛看電視劇息息相關。男生則是對時事新聞相關信息比較關注。但無論是代購信息還是商家利惠信息,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強烈的興趣,這表明女性是微信朋友圈營銷最應該關注的目標群體。
2.3.2 學歷因素
從學歷層次上看,由于大一、大二、大三樣本數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故不作討論。作為樣本數最大的大四本科群體,除去個人隨想外,他們分享最多的是工作學習信息、實時新聞和影音娛樂。大四畢業生作為面臨畢業需要規劃下一步人生道路的人群,對畢業論文的資料需求和工作信息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可知,被調查的大學生都更傾向于“目的性”的信息分享。
3 建議
首先,微信團隊應推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多元化功能。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良好的用戶體驗,是微信團隊應該考慮的問題。特別在同質化的新媒體時代,管理微信內容,過濾同質化信息,整頓公眾號市場,應是微信團隊努力的方向[3]。微信團隊應該著力規范市場,做到制度化、規范化、合法化,純凈信息環境,維護好信息秩序。同時,微信團隊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大學生閱讀習慣和喜好,推送個性化信息,讓微信更加人性化。其次,國家應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完善網絡設施,同時降低手機資費,為大學生及其他群體的信息共享創造出良好的客觀條件,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閱讀率及分享率,豐富課余生活,而且為開展微信營銷提供了便利的客觀條件。此外,大學生群體重視社交關系,對微信關系鏈擴展起著很大的驅動作用。
4 結論
通過此次研究,可以發現大學生是構成網絡社交媒體背景下最重要的用戶群體,微信朋友圈聚集了海量信息,朋友圈被視為一個展現自我、兼顧社交的信息共享平臺。在信息分享渠道方面,作者原創的信息最為常見,表明微信朋友圈信息來源主要源于使用者的對生活的感悟和個人經驗。在信息分享頻率方面,信息瀏覽頻率與分享頻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整體的信息分享行為呈現出一種持續穩定的態勢。在信息分享內容方面,大學生分享的信息內容主要為個人隨想和學習相關的信息,這也是這一群體信息分享行為的主要特點,此外大學生的信息內容的分享與性別和學歷這兩方面因素息息相關,日后可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燕嬌.大學生社交網站用戶信息分享行為調查研究[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4,23(07):42-46.[2017-09-04].
[2]馬莉婷.移動互聯網用戶對社交網絡服務平臺的偏好分類模型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193-197.[2017-09-04].
[3]方興東,石現升,張笑容,張靜.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06):122-127.[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