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凡
摘要:1906年9月1日,晚晴政府朝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希望通過“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在內憂外患國情下,晚晴政府仿行憲政失敗是必然的。為此,筆者通過所學知識和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晚清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同時并探究了晚清立憲運動失敗對當代依法治國的社會現狀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晚清政府;立憲運動;失敗
一、分析晚清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
(一)表面上的失敗原因
很多人認為是晚清立憲運動的失敗導致清王朝的失敗,實質上二者沒有直接聯系,清王朝走向滅亡是由于多種復雜的原因導致,第一,主要是一味的遠離統治,將各種政治權利集中于滿洲政府,這樣一來就激化各民族之間不平等的因素。第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專制政治體質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中央集權日益嚴重,國庫入不敷支,因迫不得已只能借大量外債,整個國家財政混亂不堪,各種民間稅目繁多,國民怨聲和抱怨不斷。上述這些都是造成晚清走向滅亡的原因,晚清政府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缺乏一個較為穩固運動根基,同時也缺乏雄厚財力作為財政支持,所以,由于多種因素晚清立憲運動就無法成形
(二)立憲運動失敗的主體原因
第一,在當時晚清政府已經沒有實現政治變革的主體資質,晚清政府在啟動立憲運動時,面臨著正體分幫結派的混亂形勢,并且在當時那個時期通知合法性缺乏足夠的力量,內憂外患,國土四分五裂,西方列強不斷侵犯,并簽署各種不平等條例,極大的沖擊了傳統的統治體系,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的思想,軍事以及經濟,當時的清王朝就只是一個空殼,故而無力去承擔極大的政治變革。
(三)立憲運動時機不佳
清王朝經歷二次鴉片戰爭后,面臨著極大債務,整個清朝政府內外政治局面一片混亂,全國上下動蕩不安,外國列強不斷侵犯,處在內憂外患環境下晚清政府根本無法尋到一個良好的政治改革時機,眾所周知,想要順利有序的開展立憲運動,都必須要具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由于上述多種多種因素,晚清政府無法承擔這樣局面。盡管以王奕、曾國藩、李鴻章為首洋務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封建社會軍事、文化以及經濟等,但是并不能切實有效地改變傳統政治體系所帶著各種不良影響。故而,我們可以得知,以當時中國的政治、思想以及經濟等環境來分析,都缺乏一個成熟的改革時機,
二、晚清立憲運動失敗的啟示分析
(一)民主憲政治的弊端
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而言,民主憲政治是百害無一利的,眾所周知,民主憲政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各項社會矛盾的限制,由于我國憲政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各屆中央集權憲政紛紛倒臺[3]。比如,曾轟轟烈烈南京臨時政府快速滅亡時,向全國上下揭示,清朝政府立憲運動所導致的各種政治壓力會進一步加快新集權政府的倒臺。如果切實有效解決這個敏感問題,就能迎來國富民強,國家繁榮昌盛的良好局面,相應的,倘若沒有解決好,國家動蕩不安的局面并將會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民族危機也會日益加劇。
(二)危機變革弊端
社會政治危機的日益加劇,國內經濟局勢更為混亂,晚清政府盲目進行立憲運動,導致各種矛盾不斷加深,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晚清立憲運動的失敗。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不管是國民政府的憲政改革,還是孫中山的立憲運動,實質上,這些運動主要都是在延續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老路。由于缺乏一個良好政治環境,加之國內經濟環境混亂,惡劣。故而,這并不是一個政治改革的良好時機。對于我們而言,這一歷史教訓是沉痛,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盡量規避沉痛而悲壯的歷史再現。
現階段,國際環境相對穩定,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有權威的政府體系,國家領導人民主開明領導作風等,這些都為實施民主憲政奠定良好物質基礎。最近幾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重點抓四風建設,廉政建設,并取的較為顯著成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偉大戰略決策的支持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極大地促使了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故而,我們在良好形勢下,必須要審時度勢,用發展的眼光,切實推進到新階段,從而更好地完成歷史上孫中山、梁啟超等有志之者的宏偉夙愿,助推整個社會穩健和諧發展,進一步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晚清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眾多,不管是從民族矛盾、國家經濟壓力還是政局混亂等來分析,一個民族想要順利有序的進行憲政改革,平穩的經濟環境和良好的政治的環境是前提,只有在民族矛盾緩和形勢下,才是進行憲政改革的最佳時機。改革開放后,歷經十幾年的發展,我們國家不管實在經濟環境還是政治局勢下,都具備良好實行民族憲政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龍紅飛.清末政治轉型失敗的原因探析[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19(4):567-571.
[2]劉杰.改革或革命:晚清政治轉型失敗原因探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4):25-30.
[3]金欣.憲法整合視野下的晚清立憲運動-兼論憲法整合功能發揮的基本條件.江漢學術,2017,36(4):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