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土是滋養萬物的根基,在中國,女媧用泥土創造人類的傳說,更是賦予了它神奇的力量。泥土雖然唾手可得,但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可以幻化出惟妙惟肖的中國泥塑。要說中國最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是什么,我想應該是泥塑。
關鍵詞:泥塑藝術;民俗文化;傳承創新
泥塑,我們在平時只是隨手玩一玩,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與文化底蘊。它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泥塑一直伴隨著生活不斷傳承,從鄉間兒童的泥哨子到延紳商的案頭陳設,民間泥塑為我們展現出一個豐富絢麗的世界。
不同于傳統泥塑的寫實手法,民間泥塑古拙質樸、抽象粗獷的造型,亮麗耀眼的色彩以及它特有的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民間泥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也急待民間的傳承和創新。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后,捏制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繪。從陶器皿、陶佛像,到兒童的玩具,從沒有間斷過。制作工藝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且有天津"泥人張"彩塑、無錫彩塑、敦煌莫高窟的泥塑之分類。民間藝人用天然的、廉價的材料,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泥塑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愛。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之后,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后,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圣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贊:"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陜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現今,不僅傳統的泥塑藝術得到了延續,“娛樂泥塑”也在興起。在不少的城市里,你還可以找到供人休閑的陶吧,它可以讓你感受到,泥土的氣息,生命的氣息。這也是泥塑藝術的魅力所在,畢竟萬物的生長離不開泥土。
泥塑藝術不僅在民間有了很好的延續,政府也在教育系統中大力支持著它的發展,很多幼兒園、小學、初中都開有了專門的泥塑課。
為響應國家號召保護、弘揚、發展和傳承民間手工技藝而且以藝養心的心態在繼承傳統泥塑基礎上大膽創新,迎合市場,適應時代需求。作為一名手工藝者,我將全身心地投入陜西耀州窯泥塑的保護,研究,創作,推廣,宣傳,義講義教等傳承工作而努力著。不斷發展創新,用幾種瓷泥捏制泥人和場景,晾干后再入窯燒128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這種不上彩色不施釉色的泥人經過火的洗禮,呈現出的這兩種色彩正是反映出陜西人憨厚,耀州窯泥塑的創新發展,不光是一種瓷質泥塑,更是一種新的泥塑樹立于中國泥藝之中。
中國藝人全憑手上功夫。要想讓泥塑作品逼真傳神,細節的刻畫是必不可少的,大師信手拈來的背后,飽含著無數的挫折和磨練。但光靠泥塑的技法是不夠的,需要泥塑藝人手眼心法的高度配合,敏銳捕捉人物的神態是泥塑的關鍵。做泥塑時,追求寫實之外,又增加了寫意的手法,形成了在宏觀和細節都有看點的泥塑藝術。從藝這么多年來,泥塑作品也曾多次獲獎。其中作品《唱響新農之夢》榮獲第五屆中國美術陶藝大賽雕塑技藝項目優秀獎;作品《老腔》榮獲第49屆全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交易會上獲得2014“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鞋匠》榮獲第50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榮獲2015“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西游記》師徒人物瓷塑一組被玉華宮博物館收藏;《童年的記憶—開火車》榮獲“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銅獎;《60記憶》榮獲第52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榮獲2017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被稱為“銅川市民間手工藝能手”的稱號。
民間藝術正在走向消亡,這是千百年來民間藝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希望通過對民間藝術品精湛技藝的呈現,喚起大家對民間手工藝術的重視,并得到有效的傳承。這門民間藝術的精粹,是一個家族血脈相承的傳奇,也是一份永恒的民族記憶。
參考文獻:
[1]徐華鐺.中國泥塑縱橫談[J].浙江工藝美術,2002(03):41-44.
[2]欒小惠,劉富國.泥塑的傳承與守望[J].走向世界,2014(33):76-79.
[3]孫元國.中國泥塑藝術起源與發展綜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85-86.
作者簡介:王擁軍(1969.6)男,陜西延長人,中共黨員。現為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銅川市泰戈陶瓷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