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言秀
摘要:服飾色彩的主要來源是自然色彩,將其融入服飾中,可以表現人們的思想意識。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人們開始將純正顏色用于服飾中,為服飾注入等級內涵,彰顯統治者的特權。基于此,本文通過對夏商使其服飾色彩的政治觀念、西周和春秋時期服飾色彩的貴賤觀念、戰國使其服飾色彩的尊貴觀念固化使用等方面入手,詳細的論述了先秦使其服飾色彩觀念的探析。
關鍵詞:先秦時期;服飾色彩;色彩觀念
前言:
對于先秦時期的服飾來說,其色彩產生于人們對自然的感知,依托于古人對原始自然的認識。這一過程也是自然色彩融于人類正常生活的過程,先秦人民為了與自然界和諧而統一,將色彩施與服飾之上,將人類的階層分割開來。同時古人為了彰顯自身的地位以及政治功能,將色彩注入服飾的圖案之中,或給人一種威嚴,或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
1夏商時期服飾色彩的政治觀念
人們對服飾色彩的認識最早可以起源于遠古時期,夏商時期開始出現社會階層,貴族階段會推崇某一種色彩,而夏商時期的貴族大都為統治者,對于服飾色彩具備一定的政治觀念。相關歷史資料顯示,夏朝的貴族統治者更為推崇黑色,《史記·夏本紀》中描寫的多個夏朝重要場合,統治者都是穿著黑色服裝,對于有功之臣的獎賞也大都為黑色的物品;商朝的貴族統治者則推崇白色,《禮記·王制》中提到,縞衣的是由白色絲綢制作的衣服,用來表示對老人的尊敬。縱觀漢代典籍以及戰國典籍對于夏商時期服飾的描述,可以發現服飾色彩被滲透較為強烈的政治意義。有歷史學家提出“夏黑殷白”之說,就是通過白勝黑來體現殷商覆滅夏朝的歷史史實。由此可以看出,服飾色彩已經成為統治者的政權的代表。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許嘉璐先生指出,夏朝的衣服大都粗劣,服飾制作水平偏低,所以呈現出黑色,而商朝的手工業要比夏朝發達很多,人們的服飾主要是絲織品,但是由于商朝還沒有出現染工,所以大部分服飾都是白色,而商朝人們對白色服飾的崇尚,就現在看來是對絲織品的“素”的崇尚。由此可以看出,夏商時期服飾色彩的政治觀念不僅與統治者的思想有關,還是受到了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
2西周和春秋時期服飾色彩的貴賤觀念
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服飾色彩更為豐富,從原本的黑白兩色,擴展為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尚書·益稷》中的“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是最早關于服飾五采的記載。在古籍中關于西周和春秋時期服飾色彩的描述也集中于青黃赤白黑這五種顏色。在描述西周時期人們勞動情景的《七月》中指出,西周時期諸侯家公子們的服飾大都為玄色、黃色和朱色。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達官貴人更喜歡穿著玄色、黃色和朱色的衣服。《詩經》、《儀禮》以及《說文》等古籍中也都提到西周時期的貴族更喜歡穿著青黃赤黑這四種顏色的服裝,而平民百姓大都穿著白色服飾。雖然《詩經·綠衣》中關于服飾的描寫有提出服飾色彩貴賤觀念的意味,也有研究學者認為西周時期的服飾色彩已經出現貴賤之分,但是就大量古籍內容看來,并沒有明確的描述證明這一觀念。因此,西周時期并未形成較為顯著的服飾色彩貴賤觀念。
在春秋時期,染色工藝更為成熟,人們服飾的顏色擴展為紅、藍、綠、紫等多種顏色,但是人們對于服飾色彩的應用也沒有明確的規定,《韓非子》中提到,齊桓公穿著紫色的服裝,帶領了人們對紫色服飾的穿著熱潮,使紫色布帛的價格有顯著降低。由此可以看出,齊國人均好紫,說明當時并沒有人認為紫色為貴色或者賤色。但是在春秋時期的貴族中,更為喜愛純正五色以往的顏色,可以為貴族們帶來不同的新鮮感及美感。孔子在《孔子集語》中指出,貴族中流行的鮮艷顏色并不是君子穿著的服飾顏色。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春秋時期貴族有偏愛的顏色,但是關于服飾貴賤觀念與后來的正間色貴賤觀念有所差異,服飾色彩的不同僅可以反映出這個人是貴族、平民或者奴隸,并沒有明確規定平民或者奴隸不可以穿著與貴族同樣的顏色。
3戰國時期服飾色彩的尊貴觀念固化使用
戰國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同時也是我國大變革時期。在這時人們對色彩的觀念已經逐漸改變,色彩與道德、王權、無行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五色無行的學說,這一學說的形成使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功能更加強烈。從春秋時期到戰國這一歷史階段,色彩的貴賤觀念得到了加強,春秋時期的色彩貴賤觀念還只是初步形成,而到戰國時期,齊人鄒衍將五行學說發揚光大,開始將五行、色彩、道德、王權進行結合,使之形成了一個伍德學說。該學說又將五行好五色境界和主要是黑配水、白配金、黃配土、赤配火、青配木。而對于古代帝王來說,他們尤其看重五行衍生之術,這使得色彩成為象征五行的表象,逐漸成為當時政治的產物。《荀子》這本書是形成于戰國后期,其中記載了當時各國的貴族禮服袞衣,以色彩為主要分界點,分為沭袞衣和玄袞衣。這樣的分法,代表了政治因素,由此可見,其政治等級非常明顯。至此,在理論上,色彩已經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裳間色、衣正色等正式區分開來,而玄上沭下是戰國時期貴族之間與平民之間貴賤的最好體現。統治者將其固化使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統治百姓。在戰國時期,使用色彩等級主要見于儒家典籍中,如《禮記》、《周禮》、《荀子》等。這些色彩的的使用主要是儒家記載理性社會的言語,主要目的是利用色彩為人們的穿著進行規范,從而將身份的標明,建立一個有序的、將禮制的社會。同時色彩的使用為后世提供了理論依據,如秦朝使用黑色,漢朝使用黃色以及赤色等。
結論:
綜上所述,先秦時期的服飾,其色彩觀念濃厚,與現代服飾色彩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經過上文分析可得,在夏商時期,由于民風還不開化,因此,服飾色彩僅僅體現在政治方面。在西周和春秋時期,除了政治因素外,色彩還初步形成了貴賤觀念。到戰國時期,政治與尊貴已經成為統治者統治民眾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吳愛琴.先秦時期服飾色彩觀念探析[J].華夏考古,2015(03):63-71.
[2]唐金萍.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黃色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