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一、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勞動技術教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方法創新,盡量讓學生自學。
自學能力是每一個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所謂自學就是學生獨立自主地、能動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知識和技能是創新的基礎,而自主性、能動性則是創新的特質和動力。如:在學習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水果拼盤》一課時,我提前讓學生在家把不同的水果切成自己喜歡的形狀,然后課上分組討論:你想利用這些形狀的水果設計什么樣的圖形?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模式,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拼出了形狀各異的拼盤。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與自學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通過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2.思維創新,盡量讓學生提問。
我們都知道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作為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提問環境。如果學生能主動大膽地提出一個有價值地問題,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地創新能力。在制作《風向標》時,學生就說風向標的頭可不可以用小燕子來代替,我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只是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最后他們成功了,學生的喜悅之情無以言表。所以凡是學生能自己提出的問題教師盡量不要輕易否認,對于學生回答不完全正確的問題,也不要急于糾正,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談們在思維和操作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
3.能力創新,盡量讓學生動手。
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勞動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從模仿開始,逐步過度到獨立地完成某項活動。真正做到“學生動手,教師參謀”。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既學到某項勞動技能,又培養了興趣,同時發展了觀察、思維、想象和創新的能力。如:在學習《制作沙包》一課時,我只用簡短的語言講解了沙包的制作過程,沒有告訴他們縫制的針法,然后讓學生分組嘗試縫制,給他們充裕的時間操作、想象,最后讓學生歸納什么樣的針法才能讓沙包更結實耐用。在這種教學設計下,學生不僅在課上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二、把勞動技術教育與學校特色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航模精神引領科技特色教育。建立航模教育的校本課程,在航模活動的實踐中,不僅帶來智能上的發展,而且有助于少年兒童樹立遠大的理想。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建立起科學的、求實的思想方法;必須有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經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必須善于群體相處,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建立起集體主義觀念。在小小的航模興趣小組活動中,會逐步學會正確的觀察和分析,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萌發出高尚的、理性的、為人民服務、為科學獻身的遠大理想和事業心。
2.小小發明啟迪學生智慧心靈。"少年強則中國強",自科教興國戰略提出后,我校就把科技素質教育作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中之重,我們秉承“做中學,玩中學,錯中學”的教育理念。結合多種科教器材,根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采取探究式教學。使孩子全方位的認識未知的世界,增強他們在各個方面的興趣,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升孩子運用科學規律的技能,使孩子們掌握探究科學的方法,養成孩子們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更早幫助孩子確立將來的人生目標,增強孩子的科學素養。
3.電子積木開拓學生思維能力電子積木,不斷擴大知識視野,提高生活實踐能力。在搭拼活動中學生不斷創新,開發許多新電路,師生共同研發了兩款電子產品《多功能測導儀》和《脈沖地震報警器》,作品設計新穎別致,構思巧妙,制作簡單,使用安全,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知識與技術,看到了制作中的科學美與藝術美,更加喜歡科學了。
三、把勞動技術教育與學校德育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以勞增智,在融合中探究方法學校將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和綜合實踐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年級的認知特點,在組織活動時注重學科間的協調配合,使學科知識在活動中得以延伸、綜合、重組、提升。在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事后要依據各學科獲得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完成課內課外相互融合、延伸的過程。如在科學課中講到植物,那就到我們的勞動實踐基地去觀察;在參加過公益活動“清理公交站牌”后,在作文中要有所感悟;在數學課中學到關于面積的知識,就到學校花壇中去尋找不規則圖形,劃一劃,算一算。把孩子熟悉的資源引入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增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2.以勞樹德,在體驗中磨練意志。對于孩子來說,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可以使他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及勞動成果,在勞動中不怕苦累,并能創造性的發揮和提升自信心以及綜合能力。學會互助、友愛、協作等人性精神。我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通過讓孩子們春耕、夏耘、秋收、日常除草等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體會到了收獲的快樂,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奉獻,懂得了“潤物無聲春有功”的道理,實現了德育的無痕教育。
3.以勞益美,在收獲中感悟生活美,自古以來就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勞動。我校的勞動實踐基地也是我校美術寫生的最佳場所,孩子們在這里擁有了鮮活的創作原型。春天,精心雕刻破土而出的時刻;夏天,用花瓣粘成絢麗多彩的世界;秋天,收獲的果實完成一件件憨態可掬的藝術造型。我們的“行在路上”課程,也旨在讓學生在行進中感悟、尋找生活的美,在金色季節,孩子們和家長用腳步丈量世界,用眼睛捕獲美景,用心靈感悟生活。
總而言之,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創造生活情景、營造學習氣氛、引導學生觀察等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精神。
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