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菊娜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影視教學情境,便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逝去的歷史事件,增強對史事的認識,培養學生興趣。
關鍵詞:歷史;興趣
我在高一兩個班的學生中開展了一項“談談你對中學歷史傳統教學的看法”的調查問卷,共調查學生102人,收回有效問卷102份。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著諸多偏弊,造成學生不愛學、甚至是討厭歷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學方法的陳舊與單一。主要表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以“應試”為目的的歷史教學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且常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注意個性、智能優劣,實行“一刀切”,只顧“滿堂灌”!這樣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變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奴隸”。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興趣是指人們力求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事物與某次活動的積極傾向。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興趣具有選擇性、趨向性的特征。從學習歷史知識的心理特征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他們的英雄主義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對過去的探索以及對未來的追求,都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了條件。他們正處于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活躍,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想象力豐富,求知欲強烈。其心理特點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依賴性,他們樂于學習,樂于接受新事物,但這種學習卻又是建立在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基礎上的。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們自發的動機。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刺激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挖掘和發現史實,并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的嘗試。
一、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
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教學中,出乎學生意料的演示、生動形象的類比、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以及不斷出現的挑戰性問題等,都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依據教材,事先精心設計具有新情境、難易相結合,有層次的話題,引起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進行課前預習。上課先從學生講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參與意識。然后全班同學分組討論,教師答題,師生間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討論中體現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遇到難點老師給以點撥,最后教師板書全文主要內容作最后小結。實踐證明,這種教法達到了課堂教學“高效低負”的目的,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在歷史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影視教學情境,便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逝去的歷史事件,增強對史事的認識,培養學生興趣。我采用了先進的電化教學,運用電教媒體,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畫面,引發了學生學習歷史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講《一國兩制》一課時,通過讓學生看錄像《百年中國》的紀實片段;《重慶談判》一課時,播放電影《重慶談判》片段等等,運用多種電教媒體,創設歷史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熱情高漲,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電化教學直觀性強,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精神,拼搏精神,達到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目的。
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
"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我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做出一些嘗試。如講授《戊戌變法》一課時,首先,確定了以戊戌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戊戌變法為什么沒有成功","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歷史上里程碑"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我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舍。從教學實踐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三、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教學觀念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模擬角色情境,讓學生廣泛參與表演,可以更好地體現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模擬過去歷史的片斷,渲染課堂氣氛,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史興趣。我選擇高中歷史教材故事性較強的章節,組織學生自編歷史故事,讓學生扮演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將歷史事件再現于歷史課堂,把學生帶到前人生活的歷史場景中。這樣,他們很容易理解當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觀點的比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僅完成了歷史教學任務,還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探討和實驗,我在歷史學科的教法和學法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開始形成,它對激發和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率明顯上升;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開始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反思的意識和習慣開始養成。教師業務水平提高了,科研意識顯著增強了,開始從"知識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化。以上是近幾年我在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不當之處還請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