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皓天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計算機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中。而高中物理作為重要基礎學科,對很多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大,而將計算機應用在我國物理學習中,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就計算機在物理學習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物理;計算機;應用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當前很多學校夠建立專門的微機室和多媒體教室,從而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打好了基礎。因此,作為高中生,我們要深刻意識到計算機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根據物理學習的內容適當的應用計算機進行學習。
一、在物理學習中應用計算機的效果
(一)計算機能夠實現抽象的知識直觀化
相比于其他課程,物理最大的特征便是抽象化,因此在傳統學習過程中因為物理知識的抽象化,如果僅僅是依靠物理教師課堂上的講解顯然是無法真正且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的。例如:我們在學習“原則內電子運動”相關知識時,因為原子本來便是單位,在課堂中,我們只能通過老師的語言對相關內容進行認知和思考,但是不能在頭腦中將內容展現出來,導致我們無法全面的掌握相關知識。如果在學習中應用計算機,先由老師通過制作原子內電子運動的視頻,然后我們通過計算機觀看,如此一來便形象、直觀的看到了電子運動情況,實現了抽象內容的直觀化和具體化,不僅激發了我們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二)計算機能夠豐富學習資源,增強合作意識
計算機的誕生和普及除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且還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幫助我們在豐富知識的同時總結出各門學科的正確學習方法,提高了我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我們自主學習能力。在物理學習中應用計算機,除了可以學習課本中的物理知識,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更多的物理知識,從而豐富了我們的學習資源。另外,我們還在放學后完成物理家庭作業時,遇到困難的地方還可以通過計算機上的QQ、微信等同老師和教師溝通,從而提高了合作意識,拉近了師生距離,從而對我們今后的大學生活乃至工作均有重大意義[1]。
二、計算機應用于物理學習的策略分析
(一)應用計算機實現動靜的相互轉換
我們在學習物理中,常常發現一些物理現象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楚,該現象便已經結束了。如此一來,便增加了我們了解該現象發展過程中的難度,給學習帶來了難度[2]。例如:在學習平拋運動相關知識時,如果能夠借助數碼相機或者手機將這些現象拍下來,然后將其制作成視頻,通過計算機反復觀看,如此一來學生便加深了這一運動過程的認識,并且借助計算機還可以在某一運動時刻暫停,便于我們了解小球下落的特征,如此一來便輕松的化解了教學的難點。并且應用計算機還可以把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且直觀,調動了我們學習的主動性,感受物理這門課程的無窮魅力。
(二)應用計算機查找學習資料
由于高中物理這門課程難度較大,因此很多高中生面對這門課程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其很大程度源于這門學科自身很多知識點難度較大。并且,我們中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物理的方式依然停留在傳統上課聽老師講課,下課自己復習的方式上,這種學習方式一旦遇到難度系數較大的練習題,自己便無法順利解除答案。而應用計算機能夠改變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的網絡功能來搜尋自己所需的物理學習資料,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進行學習,以彌補課本知識不足,提高學習效果。
(三)應用計算機輔助運算
物理這門學科中不乏大量的運算公式,并且很多計算流程非常復雜。例如:物理中很多練習題都會涉及到物理受力計算、功率計算、物體加速度計算等,而與之相對的計算公式和流程非常復雜。應用計算機我們便可以實現這些運算流程的簡化,這主要是因為計算機具備網絡化的輔助操作,從而確保了各個運算結果的精確度。必要時,我們還可以應用計算機來簡化一些復雜的運算流程。
(四)應用計算機分享知識點
當前,絕大部分高中生具備了簡單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并且計算機擁有各種通訊和溝通軟件,其中以騰訊QQ、微信、人人網、貼吧等最為常見。因此新形勢下,我們在學習物理這門學科時,便可以通過計算機的上述騰訊軟件分享自己的物理知識,充分感受學習物理這門學科帶來樂趣[3]。例如:我們可以創建包括全班學生的QQ群或者微信群,在群里分享自己就物理中某些知識點,并相互之間討論,從而提升課后復習的有效性。網絡主要具備時效性和便捷性特征,因此要學會借助計算機中的網絡手段分享知識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計算機計算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其不斷沖擊著教育理念,推動學習方法的改變,對此我們要深刻意識到計算機對我們學習的影響,在物理學習中合理地應用計算機,將計算機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自己物理學習效率,提高物理成績。
參考文獻:
[1]張競馳.計算機應用于物理學習的可行性分析[J].農家參謀,2017(22):193.
[2]韓昊彤.用計算機輔助學習物理的經驗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04):208.
[3]蘇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物理學習效率[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6(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