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藝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病,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不管是內固定還是股骨頭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術后常見并發癥。DVT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繼而皮膚青紫,嚴重者可引發肺栓塞,甚至導致死亡[1]。研究顯示[2],骨科手術后DVT的發生率高達43%,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器官衰退,且合并多種疾病,身體機能差,術后需長時間臥床,增加了DVT的發生率。單純的常規護理效果不佳,所以通過有效的措施預防DVT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筆者將中醫護理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82例,均行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字。排除有其他并發癥、接受過其他治療影響研究者、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孕婦、有精神疾病及依從性差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61~83歲,平均(73.8±3.4)歲;經頸型骨折18例,基底骨折14例,頭下型骨折9例;手術方式: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17例,手法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13例,髖關節置換術11例。觀察組男30例,女11例;年齡64~81歲,平均(72.7±3.5)歲;經頸型骨折20例,基底骨折15例,頭下型骨折6例;手術方式: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19例,手法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16例,髖關節置換術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術后給予常規護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抬高患肢,使下肢高于心臟20°角,促進靜脈回流,保持引流通暢。觀察患者肢體腫脹情況,及時處理出現的并發癥,結合患者情況進行床上-坐位-下床鍛煉。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術后中醫護理。
(1)情志護理 向患者介紹以往治療成功的病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運用中醫的喜勝憂及移情法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使用五行音樂療法,播放輕柔的音樂以疏泄肝氣。
(2)按摩 從小腿跟腱開始,由遠心端向近心端按壓小腿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每次15 min左右,每日3次;然后用揉法對雙側足三里穴進行穴位按摩,每次2~3 min,每日3次。如果患者有DVT征兆,則禁止按摩。
(3)功能鍛煉 ①踝泵鍛煉:患者回病房后即開始進行,包括踝關節屈伸和環繞。患者取仰臥位,伸展下肢,勾起腳尖,盡量使腳尖朝向自己,最大幅度時保持5~10 s,然后放松,以踝關節為中心進行360°環繞,即進行趾屈、內翻、背伸、外翻的組合動作。每隔2 h進行1次,每次5 min。術后6 h內進行被動踝泵鍛煉,術后6~9 h進行主動踝泵鍛煉。②股四頭肌舒縮:術后6~9 h進行,患者仰臥位,伸直小腿,緊貼于床面,做股四頭肌向上拉緊收縮動作,并進行踝關節背伸活動,每次拉伸10 s以上,然后放松10 s,反復進行10次,每日3~5次。③深呼吸鍛煉:術后6~9 h進行,每次10~15下,每日4~5次。④直腿抬高鍛煉:術后3~7 d進行,踝關節90°伸直,直腿抬起患肢15°~45°,每次10~15下,每日3~5次。⑤下床鍛煉:根據患者情況可在術后7~10 d進行下床鍛煉,進行站立及行走活動,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期間如患者出現不適需及時通知醫生。
(4)辨證施膳 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膳食指導,術后給予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三七瘦肉湯、金針菇蒸瘦肉等。氣血虧虛者,多食用紅棗煲雞湯補氣益血。囑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達2 000 mL以上,以防血液濃縮,多食用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水果,以稀釋血液。
(5)中醫健康指導 加強中醫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講解DVT的相關知識,指導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飲食起居,注意保暖防凍,穿寬大舒適的鞋襪,戒煙,以免尼古丁刺激引發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
3.1 觀察指標 ①術后第3、5、7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疼痛。下肢腫脹程度:采用軟尺測量患肢膝關節及以下5、10 c m處,取平均值。30~35 c m為正常范圍。②術后第14日采用雙下肢靜脈彩超檢查DVT的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術后3、5、7 d腫脹程度及VAS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5、7 d腫脹程度及VAS評分均顯著低于術后3 d(P<0.05),觀察組術后5、7 d的腫脹程度及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術后3、5、7 d腫脹程度及VA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患者術后3、5、7 d腫脹程度及VAS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術后3 d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
(2)DVT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有2例(4.88%)發生DVT,對照組有8例(19.51%)發生DVT,觀察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86,P<0.05)。
術后DVT的發生原因包括3個方面:術中麻醉藥物會使周圍靜脈流速減慢,下肢肌肉處于麻痹狀態,收縮功能喪失;手術不僅會損傷血管壁,還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術后切口疼痛,導致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鍛煉,靜脈回流不通暢使血液瘀滯,從而引發DVT[3-4]。
中醫認為DVT發生原因主要是手術創傷,致血溢于脈外,瘀血停滯,氣機不暢,或由于老年患者體質虛弱,氣血耗損嚴重,致血行緩慢、脈絡受阻,出現下肢腫痛[5-6]。治療及護理原則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本研究中,觀察組給予中醫護理包括情志護理、按摩、功能鍛煉、辨證施膳、健康指導等。其中情志護理通過中醫喜勝憂理論及移情法緩解患者情緒,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按摩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血流速度,輕揉足三里可通暢氣機,通經活絡。功能鍛煉中踝泵鍛煉通過被動和主動活動可使肌肉早期得到運動,增加股靜脈血流速度;股四頭肌舒縮鍛煉可增強肌肉泵的功能;深呼吸鍛煉可增加膈肌功能,促進血液回流;直腿抬高鍛煉加大了下肢活動度。辨證施膳根據中醫證型不同給予相應食物,可達到對癥治療的效果。健康指導可加深患者對DVT的了解,學會自我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5、7 d腫脹程度及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DVT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中醫護理可較好預防DVT的發生。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可減輕患者下肢疼痛、腫脹,減少DVT的發生,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