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廣東省財經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231)
二胡又稱“奚琴”,之后傳入胡人部落,所以又稱“胡琴”。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到了近代,二胡水平已經到了旺盛時期。此時,劉天華、華彥均兩位先生作為當時的代表人物,為日后的二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現出了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二胡演奏藝術迅猛發展并且他們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刻意創新,使二胡發出了新的生機和異彩。直到今日,二胡已向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向趨勢發展。二胡演奏家高韶青作曲的《二胡隨想曲第二號——蒙風》等新作品把二胡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使二胡發展達到了最高的頂峰。二胡曲《二胡隨想曲第二號——蒙風》是二胡演奏家高韶青通過在海外多年的學習鉆研,寫成的一首融合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流行的二胡隨想曲。
一首好的二胡作品,需要好的作曲者和好的演奏者來完成,缺一不可。當然演奏者固為重要。他必須對所演奏的作品內容、主題背景、樂曲結構、樂句特點及左右手技法上(如弓法,指法,及處理)如何配合運用,都要仔細分析,不斷練習,完善,才能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
《二胡隨想曲第二號——蒙風》從曲式風格上,共分為三段。第一段以粗獷有力的行板及蒙古音樂特有的三度打音進行。仿佛讓人們進入到了賽馬的場面當中并且為我們展示了蒙古音樂最常見,最常用,最頻繁的音樂風格。第二段是抒情的慢板和散板。描繪了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形象的為我們詮釋了長調風格,并加以運用其中。第三段主題再現并且在最后通過轉調將整個樂曲推向高潮。再次感受到蒙古大草原上萬馬奔騰的激烈場景。如果要準確形象地表達這三個段落的情緒,內容及風格特點,演奏者就必須細致推敲運弓、音色、強弱對比、力度速度、揉弦的細微變化。
第一段是樂曲的主題,描述了粗獷有力的蒙古勇士賽馬的景象。它又分為三個小段。A段一開始1—4小節:

從前十六后八及十六分音符等各種復雜的快速節奏型交替,營造出了一種緊張、激烈的氣氛,仿佛讓人們感覺到在蒙古大草原上賽馬的場景。處理時,要用快速強有力的長短弓來完成。音色要飽滿,有彈性。右手運弓,有個音頭后馬上放松,聲音不能過緊過硬。左右手配合要干凈利落,不要拖泥帶水。三十二分音符要演奏的清楚,不要含糊。從第八小節開始,音型更密集,更加突顯了樂曲的緊張程度,演奏時要由弱到強,并且要很明顯的突出重音。由其是15—16小節:

這一句,一定要突出重音。演奏中要用快速長弓來完成重音,聲音要飽滿厚重,讓人感覺有一種緊張的音樂氣氛。B段如歌的行板。作者在此段頻繁的運用了三度打音和大小滑音等特有的技巧,充分的展示了蒙古音樂的特點,使其音樂更富有活力。三度打音是蒙古音樂中最頻繁出現的,也是最能體現蒙古音樂特點的一種技巧。之前主要是在馬頭琴上運用,如今二胡這項樂器也可以淋漓盡致的將其表現出來。演奏起來仿佛進入了美麗的蒙古大草原,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演奏此段時要用滿弓來進行,揉弦頻率要稍快些,幅度稍寬,音色要圓潤。演奏的要瀟灑自如,旋律進行的要連貫、流暢,可以采用中強來演奏。32—33小節:

這是此段的轉換,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演奏時,左手多用摳壓揉,右手手臂打開。要把音樂在之前的基礎上再次推上去。演奏的情緒要更加激動。C段緊張,激烈的快板。這一段采用了模進的方式來進行,同時也運用了西方音樂的風格,讓人聽上去有一種現代流行音樂的效果,這也達到了作者表現此曲的意義——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流行的融合。演奏同樣要強調出重音來,多用弓尖來演奏。46—48小節:

這三個小節分別用中弱、中強和強來演奏,也就是一個要比一個強,一步一步的將音樂氣氛推上去,要做出較夸張的音樂效果來。左手揉弦頻率要快些,右手要沉下去,音色要厚實。動作上要有區別,要相對夸張。49—54小節:

在演奏時,首先左手要注意音準的把握,其次注意大跳換把時音程之間的關系。右手演奏完頭音后立刻放松,并且要根據音程由低到高的走向在音樂上做出明顯的漸強效果。這段在最后用了一連串的半音階作為結束,將此段推向高潮。演奏這一串半音階,左右手配合固為重要,左手要多在琴弦上練習敲擊,讓手指做到有一定的獨立性,聽上去是每個音都很有顆粒性,而不是一大片含糊不清的音。右手運弓要先用手腕后用大臂。拉弓時,弓子要一個比一個拉的開,最后一個音要撐住,不要虎頭蛇尾。第一段結束后,鋼琴伴奏用了第一段一開始的主題音樂作為過門,將此曲交待到下一個段落。
第二段,抒情的慢板和散板:

這四句旋律要連貫,運弓要平穩,弓子不要上下晃動。前后兩句要在強弱上做出對比來,先弱后強。層次上面,音色、揉弦、運弓要一個比一個深厚、寬廣,一句比一句推上去,好像有一種蒼涼、寂靜、遙遠的聲音傳來。第80—82小節作者連續用了三句琶音來完成。演奏時,主干音要站穩,揉弦頻率不要太快,幅度要大些,要厚重一些。緊接著作者采用了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交替的方式進行。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是二胡技巧當中的一種,它借鑒了小提琴的演奏方式。泛音發音清亮、幽雅,具有透明的感覺,其音響非常特殊、美妙。演奏時,要注意人工泛音的準確性,它主要由四度、五度音程組成,食指和小指音程關系要準確,有時要調節兩個手指的力度和指距,同時旋律要連貫。散板要演奏的更加寬廣、大氣。作者用了大跳的方式進行,要注意音準的把握,不要偏高。94小節運用了蒙古音樂特有的長調風格。所謂長調是一種獨特的演奏方式,以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構成深邃的意境。音樂節奏是自由的、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演奏時,要細膩,打音、滑音要干凈利索。接著是一段慢起漸快,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的模進音型也是再次把旋律帶回到最后的主題音樂。演奏時還是要以快速的長弓來突出重音,旋律進行的要緊湊些。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主題再現,再次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氣氛,和之前第一段的演奏方式一樣。125—132小節是雙音演奏。雙音演奏也是二胡演奏中一種特殊的技巧。演奏時,弓毛拉里弦,弓桿拉外弦,出來的聲音是純五度的音響效果。聽上去感覺比較空曠。演奏這幾個小節一樣要注意突出重音,并且要注意樂句的劃分。最后是歡騰的急板,作者全曲多用F調,但在最后將F調轉到了D調,把樂曲推向了最后的高潮,猶如萬馬急速奔馳在千里草原上。演奏急板時,要比之前更加激烈、鏗鏘有力。注意重音的把握和相同句法反復出現的強弱對比。快速換把大跳時,要有把握,注意對音準的控制,要一氣呵成。最后作者以D調主和弦長音和撥弦作為結束,氣勢宏偉、寬廣。演奏時,每個音都要有重音,氣口做的要明顯,撥弦要有氣勢,讓人聽后還回味在這歡騰、熱烈的音樂氣氛當中。
演奏此作品時,首先要對音樂背景、主要內容及風格特點進行仔細深入的研究分析,其次在技術難點上要分層次、分段落、分重點反復練習,在一些半音階以及變化音上,要加以模唱。最后演奏時,要做到胸有成竹,并且自身要投入到音樂當中。這樣,才能將此曲表現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