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茹,張菊華,陳海燕
(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營養風險是指現存的或潛在的與營養因素相關的導致患者出現不利臨床結局的風險[1],可導致患者手術耐受能力下降,影響患者身體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2]。 胸外科患者手術創傷較大,并且由于手術需要,往往需要限制飲食,患者營養風險發生大大增加。因此,臨床醫護人員應積極開展營養篩查工作,監測患者的營養風險狀態,以制定合適的營養支持方案[3]。營養評價是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基礎,愈來愈受到臨床重視,營養風險評估并給以針對性的進行營養支持,解除負面因素對患者的影響,有助于預防營養不良風險及其不良臨床結局,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應用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推薦的營養風險篩查 (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 工具對胸外科患者進行營養篩查,了解胸外科患者的營養風險現狀,并分析營養風險的影響因素。
采用方便抽樣,選取2016年1- 12月入我院胸外科治療的患者,納入標準:(1)擇期手術患者;(2)可以配合進行身體測量;(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胸腹腔有積液、下肢水腫等影響體重測量結果的患者;(2)不愿配合完成調查者。采用問卷調查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資料、心理狀態、睡眠狀態等。共發放問卷170份,回收有效問卷158份,問卷回收率為92.94%。158例患者中,男92例,占58.23%,女66例,占41.77%;年齡29~72歲,平均(57.35±14.56)歲;文化程度小學43例,初中55例,高中31例,大專15,本科9,碩士5人;其中食管癌83例,占52.53%;賁門癌45例,占28.48%;支氣管肺癌30例,占18.99%。患者于入院次日晨空腹、脫鞋后測量身高和體重,身高測定采用經過校正的標尺(校正至±0.5cm);體質量測定采用經過校正的磅秤(校正至±0.1kg)。
1.2.1 營養風險篩查 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是Kondrup于2003年提出,它建立在128個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循證醫學基礎上,目前唯一一個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2]。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推薦其為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的首選工具。其內容包括營養受損狀況、疾病嚴重程度和年齡3個方面內容。NRS2002總分為7分,評分≥3,高營養風險,需進行營養支持。評分<3分說明低營養風險,每周應進行一次重復篩查。該工具的優點是簡便易行,操作性強,3min內即可完成,并且將年齡作為風險指數之一。
1.2.2 人體測量 包括身高和體質量指數(BMI)的測量。身高的測量于清晨、脫鞋,用經過校正的身高計測量,精確到0.5cm。體質量指數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體重的測量于清晨空腹后、穿病號服、脫鞋,用經過校正的體重計測量,精確到0.1kg,經計算后得到體質量指數。
1.2.3 研究方法 成立營養風險篩查小組,共7人,護士長為小組組長,4名護士負責營養篩查工作,并有1名副主任醫師及1名營養師進行工作指導。營養師負責對調查小組成員進行住院患者營養相關知識及營養風險篩查培訓。護士長負責問卷調查方法及技巧的培訓,醫師負責監督營養篩查工作的開展及指定營養支持計劃。調查統一在入院48h內進行,調查過程中避免誘導患者回答某特定選項。
通過營養風險篩查,患者的營養風險評分在(2.24±1.56)分,其中NRS2002<3分為94例,營養風險評分為(1.57±0.87分);NRS2002≥3分為64例,營養風險評分為(3.38±1.32分),胸外科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0.51%(64/158)。
通過χ2檢驗分析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居住地、家庭月收入、職業、疾病種類、合并慢性病、疾病嚴重程度、營養狀況對患者營養風險的影響,其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以BMI對正常、偏瘦、肥胖的定義,確定正常(18.5~23.9)、偏瘦(低于18.5)、肥胖(高于23.9)。
結果表明:年齡、疾病種類、合并慢性病、體型及疾病嚴重度是患者營養風險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不同的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比較(n=158)

續表1
以是否發生營養風險為因變量,將年齡、體型、疾病嚴重程度、疾病種類、合并慢性病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年齡、疾病種類、合并慢性病是影響患者營養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患者營養風險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
本研究結果顯示,胸外科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40.51%,其發生率高于普通住院患者[6],這可能與胸外科疾病多屬消耗性疾病,營養損耗較為嚴重有關。對入院患者早期、動態地進行營養評估,有利于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以便及時提供營養支持。合理的營養支持可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風險,有利于患者預后,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7]。目前,臨床中營養篩查工具較多,而NRS2002是唯一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營養篩查工具,且簡單易行,適用于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加強醫護人員營養篩查觀念,進行規范化營養篩查工具應用的培訓,可為醫生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提供有力依據。
通過logistic回歸發現,患者年齡、疾病種類及合并慢性病是胸外科患者營養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齡為(57.35±14.56)歲,≥60歲患者的營養風險發生率為54.79%,<60歲患者的營養風險發生率為28.24%,表明年齡越大,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越高,這與方仕等[8]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可能與患者年齡大,機體抵抗力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有關。在疾病種類中,食管癌與賁門癌患者的營養風險發生率高于支氣管肺癌的發生率,可能與食管癌患者存在吞咽障礙、進食困難,消化道腫瘤本身影響患者消化吸收有關。臨床醫護人員應更加重視對消化系統患者的持續動態的營養監測。上世紀70年代,患者對膳食營養的知識-態度-行為(KAP)調查開始應用于營養學研究。對患者膳食營養的認知進行評估是醫務人員制定健康教育和個體化飲食指導的前提。人群膳食營養的KAP得分會影響其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癥的發生,對外科患者進行營養管理可以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有109例患者合并慢性病,慢性病種類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相關合并癥均導致患者機體消耗增加,患者營養風險增大。因此,對合并慢性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相關疾病,以控制疾病的發展。
綜上所述,胸外科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應積極開展患者營養篩查工作,以便進行合理的營養支持,促進患者疾病恢復。對于護士而言,應積極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重點關注老年患者的營養狀況。對于合并慢性病患者,應積極做好相關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及飲食護理。目前臨床營養篩查工作開展尚未廣泛應用,了解營養風險對患者的影響,對醫護人員營養篩查進行規范化培訓,是開展營養篩查,實施有效營養支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