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 張躍勛,周桂虹 ,黃大榮
(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茂縣南新鎮人民政府,四川 茂縣 623200; 3.四川省汶川縣農業畜牧和水務局,四川 汶川 623000;4.四川省茂縣農業畜牧和水務局,四川 茂縣 623200)
杏是世界上公認的長壽型保健果品,其鮮食和加工產品都深受消費者青睞。近年來,四川地區杏經濟效益良好,新發展果園很多,但是建園模式還停留在傳統的平地挖穴改土栽培,產量品質改善不明顯,尤其一些大的生產基地從建園開始就沒有體現出“現代化、高標準”的先進技術。杏植株喜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含水量適中的栽植環境。據此,本研究通過對比實驗杏園改土與起壟技術,研究起壟栽培方式對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為高標準改土建園提供技術參考。
以金太陽杏、凱特杏2個主栽品種為試驗材料,于2013年11月定植1年生苗于青白江杏花村農業示范園區內,平地栽培金太陽和凱特杏各50株,聚土起壟栽培金太陽和凱特杏各50株,田間管理方式均一致。
在2017年對實驗杏植株的株高、干粗、冠幅、產量、品質和落葉時間進行測定,2014~2017年3年連續對不同栽培方式的杏品種流膠病發生情況進行了測定。
起壟通過機械堆土的方式進行,先放基準線,通常行距以4~5m為宜,在行中間利用工程挖土機進行施工。首先在園內按規劃要求挖好要修建的溝渠、道路等系統。隨后在全園內撒充足的農家有機肥,施入有機肥3~5t/667m2,用挖土機在要栽植杏樹的2m范圍內進行松土,松土深度為30~50cm。第三步將行間表層肥沃土壤堆向種植帶內,直到壟高超出行間50~60cm為宜,土壟基部3m,上部2~2.5m,行間可以推平,便于田間管理操作,若園地較低,地下水位高,則可以在行間挖排水溝。栽植壟整理好后,在其上表面中心位置每隔2.5~3.5m的株距栽植杏樹。
聚土起壟建園時可利用現代機械進行建園,省工、省力、省時,可顯著降低勞動強度,亦有利于提高果園后期管理的機械化水平,提高勞動效率。該建園方式基礎扎實、標準高,優化了根系生長的環境,有利于將表層沃土集中在杏種植帶內,顯著增加土壤有效土層厚度、肥力水平明顯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增強,土壤理化特性顯著優化,不會發生雨季根系積水死樹的現象。
測試了株高、干粗、冠幅和落葉時間,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起壟栽培模式,定植3年后的杏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和主干平均粗度均大大超過未起壟的平地挖穴定植(對照),起壟和平地2種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長量方差分析表明,二者的高度、粗度指標差異極顯著,表明起壟栽植方式植株生長發育速度遠高于對照。(表1)

表1 栽培模式對杏生長發育情況
備注:同一品種同列數據后的小寫字母不同,表示該品種在當年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長量間存在顯著性差異(0.05水平),下同。
果實成熟時,對不同栽培模式的杏進行測產和干物質含量、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測定。如表2所示,與平地栽培相比,起壟栽培的相同品種杏單株產量增加明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干物質含量增加,可見起壟栽培杏樹光合作用增強,有機物制造量增加,對果實產量和品質均產生有利影響。

表2 栽培模式對杏產量、品質的影響
從2014年開始,連續3年進行了起壟栽培對杏園流膠病的發生情況調查研究,由流膠病的發病率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流膠病發病率差異極顯著,起壟栽培的流膠病發病率明顯低于常規栽培模式的發病率,并且不同品種其流膠病發病率不同,調查的2個品種中,凱特杏的流膠病發病率相對金太陽較低(圖1)。

圖1 流膠病發病率調查結果
起壟栽培與常規栽培相比,增加了土壤的表面積,改變了土壤的光、熱、水條件和微生物活動環境,較好地協調了作物賴以生存的小氣候條件,更有利于果樹生長發育,有利于幼樹快速生長和投產,而不利于病菌、害蟲的發生。雨季可降低土壤含水量,從而直接或間接消滅或抑制病菌、害蟲的發生和為害,有利于增加果實含糖量,也有利于克服老杏園再植障礙。聚土起壟模式是目前杏園區高標準建園的較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