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12月16日文章,原題:從金錢、文化到性愛,中國人講述改革開放40年經濟更加繁榮,藝術創作更加自由,性愛觀念更為開放,40年前推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徹底改變中國的面貌。中國將在今年12月18日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法新社特別采訪了幾位中國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生活因改革開放發生的具體變化。
工廠工人:“我的命比父母那一代要好得多。”歐女士站在曾經工作過的紡織廠前告訴我們。她所在的深圳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驗室。“以前生活非常艱難,我們剛剛能吃飽肚子。我一直希望生活在城市,所以我來到深圳。”歐說道,“經過多年打拼,我有了自己的住房,我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
行。”深圳當初只是剛向工業化開放的農村,今天這個大都市已擁有近1300萬居民。
年輕企業家:趙先生是一位34歲的企業家。他的辦公室坐落在北京中關村一座摩天大樓內,公司主要業務是為研發智能家電和快遞機器人的創業公司提供資金。作為“80后”,趙先生最初的規劃是像父母那樣在國企或者政府部門任職。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機會,他于2000年出國留學并取得美國著名大學的MBA學位。在美工作8年后,他選擇回到中國創業。“中國人渴望成功,許多人愿意一周六天從早上9點努力到晚上9點。”趙說道。
藝術家:對金先生而言,改革開放打破了很多束縛。解決溫飽問題后,人們有更多時間進行思考。金先生用塑料或泡沫制作雕塑,表現數字時代下疲憊和扭曲的人類。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之一,不少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售價可達數百萬歐元。
網絡性學家:在易小姐看來,互聯網的出現是一件好事。這個29歲人氣博主的走紅表明,中國社會已不再“談性色變”。在社交媒體,她通過回答網友有關兩性的問題獲得豐厚的報酬。“上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強勁,但人們很少開口談性,但互聯網讓人們探索到從前無法進入的小島。盡管如今保守的觀點仍然存在,關于性的討論卻變得更加平常。”易說道。▲(潘亮譯)
環球時報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