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快報》12月16日文章,原題:瞥見中國超現代城市上海的過去流光溢彩的大樓、順暢的交通和衣著光鮮的上海人——上海代表中國希望外國人看到的那個自己。但筆者依然能瞥見一個更老且更具鄉土氣的中國。
在上海街頭,大部分人都非常樂于助人,許多人通過手機應用為筆者指路或為我翻譯。人們能從中發現中國關照外國來客的共產主義傳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令人身心愉悅,例如當聽到筆者說出為數不多的幾個中文詞匯時洋溢在他們臉上的微笑。
上海曾是物欲橫流且充滿傳奇色彩的十里洋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已使這座城市發生巨變。這或許可以解釋上海作家為何往往在其作品中呈現一種懷舊色彩:對過去的永久探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黑白照片顯示,當時上海石庫門街區的生活無異于當今印度城市老街區的生活:人們的大部分日常生活都在室外進行,然而僅僅20年內,整個上海就已重塑自身且居民的大部分生活都轉入室內,僅能從極少數正接受改造的老街區瞥見昔日的“老上海”。
在我返回印度家鄉的路途中——先抵達霧霾籠罩的新德里,然后抵達古瓦哈提——我不禁感慨印度城市乏善可陳的基礎設施和久拖未決的城市問題。我想,倘若這是中國,有關部門在一周內就能解決問題。這樣對比可能不科學,但我們需要開展更廣泛的人文交流。▲(作者安庫什·塞基亞,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