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紅
校本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和地方性課程相對而言的,設置之初沒有做硬性規定。校本課程是為本土化知識預留的空間,本土化知識與本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結合在一起。如何才能走出一條有生機和特色的辦學之路?關鍵在于優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本土化知識與人文傳承
前些年,新疆烏魯木齊市第84中學、烏魯木齊市第37中學開發出一系列“接地氣”的校本課程,如葡萄酒的釀制、當地紅光山的歷史變遷等,收獲了大批熱愛校本課程的鐵桿“粉絲”;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小學實施的“文化認同”“團隊行走”“系統思維”,既提高了教師的道德操守及個性化德育實踐,又使教師對團隊勾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和體驗;沈陽鐵路實驗小學開展“古詩文鑒賞”數字課堂,讓學生走上講臺成為“小學者”。
烏魯木齊市第84中學原是新疆五建子校,在紅光山腳下,為了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校本課程里就加入了紅光山的地理、植被以及歷史變遷。很早以前,烏魯木齊河洪水泛濫成災,河下游是荒蠻野灘、亂石土坑。20世紀50年代,當地政府修建了和平渠,疏通了水路,并在廢棄的河道上修筑了河灘公路,于是發展成今天烏魯木齊市。紅光山位于烏魯木齊市城市北郊,原本是一座植被稀少的荒山,經過長時間的綠化工程,建成了紅光山生態文化旅游園區。紅光山上建造了碩大無比的銅佛后,烏魯木齊人、全疆各地的人乃至外地人才知道烏魯木齊有個紅光山,山上有個大銅佛,還有個頗有氣勢的廟宇。這樣“接地氣”的地方性課程內容,具有一定文化特征,體現了該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及現實的文化要求,融合了熱愛家鄉的情感教育,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烏魯木齊市第37中學,也有類似的校本課程。這所學校主要生源來自于二工鄉三工村一帶,學生家長多數以種地為生,尤以葡萄種植為多。學校占盡“地利”,于是,開設了自釀葡萄酒的校本課程。上課時,學生以小組形式負責清洗,然后,再把葡萄放進學校配備的玻璃容器中,以待發酵。這期間,學生們每天都定時去實驗室觀察,認真記錄發酵的過程,并針對變化現象進行討論分析,從而激活思維,發揮個性,大膽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未知領域。
在釀酒的過程中,一位男生還開動腦筋,對常見的礦泉水瓶進行改造,制作出了簡易釀酒罐,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大約45天后,葡萄酒香飄校園。學校還舉辦品酒會,邀請家長前來品嘗孩子們親手釀造的葡萄酒,那種奇妙的滋味,可比市場上買到的葡萄酒美多了。學生吳敏說,釀酒要選新鮮、成熟的紅皮葡萄,葡萄上有白斑最好,那是野生酵母菌,是釀酒必不可少的成分。將葡萄洗凈后,晾干,把汁水擠進容器,密封保存,發酵期一個半月左右……
這樣的校本課程“活”了。同理,教師培訓的起點也應該是興趣與需要。對于一些點面小的校本問題,教研組應及時組織研討;范圍比較大的、帶有共性的問題,開展全校性的討論,尋求更加恰當的解決方法。實際上,在不斷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我。學校層面的校本培訓機動靈活,能夠針對不同教師弱點,因材施訓,實效性強,是教師們最喜歡的培訓方式。
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部主任李寶敏認為:校本研修越貼近教師需求就越有效。教師學習內在需求具有實踐性與問題化取向,教師希望通過學習解決實踐中真實的問題,因此,教師培訓應該以問題解決為切入點,開展內隱實踐問題的主題式研修,讓研修與學習過程成為促進教師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促進教師問題診斷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幫助教師通過學習提高勝任力,更專業化地解決問題,讓教師面對復雜的實踐情境,理智與智慧地行動,通過合作交流對話,促進對問題的多元理解,群策群力,形成問題解決的理念、方法、策略與路徑。
傳統文化煥發活力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小學的“寫字育人”校本課程,經歷了“寫字社團”“寫字教學”“寫字課程”三個階段,它是對新時期提出的“養正發蒙”辦學理念的實踐應答。石港小學先擬定了《石港小學寫字育人課程指導綱要》,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時間、課程師資、課程評價等方面明確校本課程的性質定位與操作策略,在此基礎上編輯了《墨漬點滴》《書家軼事》《一筆一畫》《稚墨香苑》《字里千秋》5本校本教材。此外,石港小學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編輯了電子版“寫字育人”校本教材《中國夢》,推送至學校網站和微信平臺,供全校師生和家長使用。同時,注重在寫字課中運用江蘇省編輯的寫字教材,實現國家課程特色化實施目的。
石港小學校長馬建對《教育》記者說:“石港小學的校本研修別具一格,從學校教學重點、教師實際出發,采取‘三個一做法——一個核心團隊,以‘顧躍進名師工作室(江蘇省美術特級教師工作室)為依托,在學校‘寫字育人素質教育基地‘文正書院成立了核心領導小組,承擔每學期校本課程的組織策劃、檢查評估和師資培訓;一本練功本,學校給每位寫字教師設計《寫字練功本》,分學期教學計劃、課時計劃、書法小故事、經典楷書字帖、教師練字格等板塊,既是備課筆記,又是練字本,實行每周一檢查,一月一反饋,期末進行優秀練功本評選;一次特色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校本課程建設的特色教師培訓活動。”
校本教材的開發,源于學校對特色文化建設的追求,將學校文化內化為教師的內心需求、外化為教師的教育行為,是校本研修的目標。石港小學提出的“團隊行走”理念,是因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校本教材的使用,對基層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就需要構建學術研究團隊,充分發掘教師群體智力資源。
石港小學在一次教師節上,校長馬建當眾為全校36位書法教師頒發了“文房五寶”——一本字帖、一支毛筆、一瓶香墨、一扎宣紙、一張絨墊布,每一名教師都端端正正地寫了一個“人”字,并在舞臺上莊嚴宣誓。當錚錚誓言響起,教師不禁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了,更體會到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宣誓完,馬建說:“其實,每一名孩子來到學校,不知道將會遇到什么樣的教師,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從這一方面說,學校一定要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從而讓教師感受到職業幸福感,孩子才能在教師的帶領下,健康快樂成長。”
一所學校,如果校長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教師的需求出發,喚醒、引領、組織、保障教師開展個性化研修,必能充分發揮教師個體創造力和教師群體合作力,形成一種彌漫于整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并憑借著群體內持續不斷的互動學習與實踐,使個體價值與群體績效得以最大限度地顯現,學校也會因此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也必將煥發新的活力。
自行查找感興趣資料
沈陽鐵路實驗小學是一所數字化辦學的特色校,自主研發“古詩電子書”,并將iPad教學與古詩結合在一起,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以“古詩文鑒賞”為主題的教學活動。課堂上,學生打開電子書,就可以自行學習與古詩文有關的詩句注釋、作者、創作背景、相關歷史事件等知識,也可以收聽、觀看相關的音頻、視頻。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瀏覽器自行查找感興趣資料。
五年級古詩文校本課堂上,高楠正在講解古詩文中的對偶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這樣的課堂“通俗”又精彩,可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懷。學生楊洋說:“‘雞冠對‘鳳尾最好,因為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說法;我同桌卻認為‘雞冠對‘狗尾最好,因為有‘雞冠花,狗尾草之說。中國文化就這么好,怎么都能說出理由。”
學校教導主任高楠在接受《教育》記者采訪時說:“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培訓教師。線下培訓,主要是‘請進來‘走出去兩種途徑。‘請進來是圍繞校本課程建設及教師的專業發展,請專家來校為教師講解古詩文知識。因為‘古詩文鑒賞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文化底蘊要求較高,學校設立校本課程研發小組,以期實現教研相長。‘走出去是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校際、地區之間的學習交流。校本研修是動態的、靈活的,通過學習外校的優秀經驗和受歡迎的校本課程,激發教師研修的積極性,效果自然明顯。”
線上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沈陽鐵路實驗小學在自己的OA平臺上,定期發布校本教研的相關信息,例如教研動態、研訓微課等。教師自行選擇學習時間,并隨時將自己的感悟通過回帖的方式與大家交流。這種地點、方式上的變化,增加了研修的趣味性。高楠說: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需要反復研究。實驗教師在編寫教材后,時常又迸發出新的“靈感”,導致后期
制作教師“苦不堪言”。因此,學校又專門培訓教師電子書的制作;最終,擅長編寫教材的教師,又成為了電子書制作的“鍵盤高手”。
著名教育改革家、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呂型偉曾經講過三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沈陽鐵路實驗小學是數字化辦學特色校。教師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新”,不斷地更新知識儲備和教學行為,提出新的教學策略。比如,將iPad引入校本課堂,聘請專業人士對教師進行數字化教學培訓,這種“以訓帶研,以訓促研”方式,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他們更新了課堂,讓學生走上講臺作“助學者”,師生產生了學習共振,課堂成為令學生愉快的“溫潤的教室”。
學校為教師校本研修搭建平臺,提供更廣闊空間。教師作為有經驗的成人學習者,其學習過程必須是在解決其內部認知矛盾的自我調控中,通過經驗、對話和反思不斷生成實踐性知識。培訓實施過程,只有體現生成性,才能有效地激發教師學習興趣與活力,因為生成性產生的機制,有利于教師需求與內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