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悅波
隨著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英語繪本閱讀漸漸走進課堂,成為兒童學習英語的一部分。如何定位繪本閱讀課,踐行課程改革理念,落實核心素養目標,是英語教師面臨的新課題。2018年上半年,在江蘇省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的組織下,我們就英語繪本閱讀教學再次展開教學研討。下面以筆者在這次教研活動上執教的《My dad》一課為例,談談對小學英語繪本閱讀課設計的思考。
小學英語繪本閱讀課的定位
繪本,又名圖畫書,是一種以圖畫為主、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因語言地道、圖文精妙有趣,深受兒童喜愛。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知道英語繪本閱讀和語文閱讀一樣,應重在課外,倡導兒童個體的閱讀體驗,幫助兒童積累英語語言,培養英語語感。在日常的繪本閱讀活動中,部分英語教師也常常定期開設英語繪本閱讀課。一方面,因為受英語語言的限制,兒童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很難進行閱讀;另一方面,教師也想借助繪本閱讀課指導兒童英語閱讀,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繪本閱讀課應該怎樣定位呢?筆者認為,如果兒童平時個體的繪本閱讀屬于課外,那么我們的繪本閱讀課就屬于課內,內外有別。課外閱讀更強調兒童個體的閱讀廣度,重在“量”;而課內閱讀更強調兒童集體的閱讀深度,重在“質”。具體來說,課外閱讀應著眼兒童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享受閱讀本身的樂趣;課內閱讀應借助教師的指導讓兒童精品精讀,享受細細品讀、深度思考與充分表達的快樂。因此,我們在選擇上閱讀課的繪本時要“千挑萬挑”,從繪本的語言、圖畫、價值觀等多方面思量,選擇適合兒童語言能力、貼合兒童理解能力的繪本,讓兒童享受精神“大餐”。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筆者選擇的繪本《My dad》就屬于這樣的經典之作。該書是英國兒童圖畫書作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代表作,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孩子眼中的爸爸,這個爸爸樣樣事情都在行,他勇敢、溫柔、堅強,偶爾也會害羞犯傻,他像太陽一樣溫暖,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喜歡這樣的爸爸,也都向往有這樣一個爸爸。繪本圖畫充滿想象力,人物夸張,色彩明亮,暖暖的格子花紋貫穿整本書,充滿溫情。無論是從語言、圖畫,還是從故事傳達出來的情感,都堪稱經典。
小學英語繪本教學的認識偏差
英語語言知識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基礎目標,沒有語言知識就談不上語言能力。但是,英語教學似乎對語言知識一直有著無窮無盡的偏愛,常常把語言知識當成了英語教學的唯一目標,為知識而知識的課堂至今仍然普遍存在。這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中更是如此,有些教師往往出現認識偏差:一是教師眼中繪本的教學內容往往只有知識。繪本因其圖畫和文字的互映之妙而引人入勝,但是在很多教師眼里,它們只有文字的存在,圖畫往往被直接忽略,更不談故事本身帶給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意義了。二是課堂教學的進行全部圍繞語言知識的學習展開,往往認為繪本中的生字詞就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好像學生學完生字詞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其他的都不在教學范圍之內。
小學英語繪本教學價值轉向
從語言知識走向語言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語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英語語言知識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承載著意義、情感、文化等多元價值,脫離了語境的語言知識只能是孤立的符號系統,因此,為了知識而知識的英語課堂只能是符號的堆積。新課標還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英語課堂開始從簡單的字詞教學轉變為有情景的對話交際,學生在對話中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從語言能力走向英語素養 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基石,但它不是英語教學的全部。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不代表擁有了英語語言的能力;同樣,基于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能力并不代表擁有了出色的英語素養。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英語這門學科承載的不僅是學生語言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任務,更承載著學生素養培育的職責。學生通過英語語言的學習,不僅要能習得語言能力,更要培養思維品質、文化意識以及學習能力。
三維視角:從知識走向素養
當教師的眼中只會有單詞和句型時,英語教學便只能落腳于知識的傳授;當教師的視角是三維多元的時,英語教學便被從知識引領向素養。
繪本維度 教學是一種在教材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的藝術。理所當然,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第一維度便是教材,此處即繪本。教師要善于多角度解讀繪本,挖掘繪本中的豐富營養,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一是語言知識。繪本中的英語,簡潔、地道,是原汁原味的。閱讀課上,我們首要關注的就是繪本的語言,因為語言關系到小學生對繪本的理解,更影響著他們課堂中的表達。教學中,筆者抓住繪本前半部分的情態動詞can的句式和后半部分as…as…這個重點句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讓學生在語言上有所得。二是圖片信息。圖片是繪本的另一個特色,每一本繪本的圖片都有各自的風格,不僅如此,圖片也向讀者傳達著豐富的信息。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不能只關注語言文字,要充分挖掘繪本的圖片資源幫助學生理解繪本故事、學會思考、習得文化、學會審美。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讓學生先看圖片再猜一猜爸爸會做什么,并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在故事讀完之后,筆者讓學生觀察圖片并提問:這些圖片有什么共同點?作者為什么要在這么多圖上都畫上太陽?通過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表達,關注繪本所表達的精神世界。不僅如此,筆者還讓學生觀察繪本圖片,評判圖畫風格,思考格子衫為什么要用暖黃色,啟發學生思考,獲得藝術的審美。三是文化差異。新課標指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國國家的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筆者注意到一些文化差異,比如eat like a horse, as happy as a hippopotamus, as wise as an owl以及daft as a brush等,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表達。為此,筆者設計了“小小翻譯家”“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表達,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四是情感體驗。閱讀本身就是一趟精彩的精神之旅,每一冊繪本都如天空中閃亮的星星,帶給學生別樣的精神體驗。關注故事帶給讀者的情感體驗和精神追求,能讓閱讀直抵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教學中,筆者通過繪本里夸張的語言、溫馨的畫面、永恒的格子衫、溫暖的太陽等元素,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感知作者對爸爸的愛、爸爸對孩子的愛以及作者對爸爸無盡的思念之情,讓學生為人世間這至真至純的父子之情而潸然淚下。繪本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需要教師細細品味,用心挖掘。
兒童維度 繪本與兒童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兩個面,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繪本閱讀課中,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在學生和繪本之間搭建一座橋。如課前跟學生熱身時,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你的爸爸會做什么?你希望他會做什么?讓繪本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并啟迪學生發揮想象,為后面學生跟繪本的零距離接觸打下良好的心靈基礎。教學中筆者還設計了很多這樣的問題: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爸爸,為什么?你最喜歡哪一圖畫或哪組文字,為什么?這些設計符合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直抵學生心靈,讓繪本真正走進了兒童的精神世界。
教師維度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似乎在被弱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是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等,但一定不是課堂的主宰。與以往教師單純講、滿堂灌的課堂相比,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能否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是專業的教學者,在這門學科的研究上有一定的優勢;教師是獨立的成熟個體,在課堂中有超越于兒童的認知或觀點也是正常的;教師本身也是課堂教學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最后環節,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觀察圖片,你發現爸爸穿著什么衣服?為什么爸爸總是穿著這件格子睡衣?這本書中還有什么地方有格子花紋?Antony為什么要這樣畫?在這一系列的追問和思考中,教師將作者信息傳遞給學生:安東尼是一位兒童插畫家,他創作了很多經典的兒童繪本;他17歲時爸爸去世了,爸爸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物就是故事中這件格子睡衣。這樣,學生借助于教師資源豐富了對故事的理解,加深了對故事的體悟。
在繪本、兒童以及教師這三個維度的引領下,繪本閱讀教學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景。在多元視角的引領下兒童遇見了多姿多彩的繪本閱讀;在問題的啟發下,兒童學會了思考;在地道的語言文字里,兒童感知到了文化;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兒童感受到了真情。而這些將會是學生受益一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