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松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過程是師生知情意統一的過程。小學生德育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情感的活動,它在本質上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諸要素——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和矛盾運動的轉化過程。在德育活動中有這樣的認識誤區:似乎只要傳授的道德知識是正確的,就一定會在學生身上產生相應的效果;給學生傳授的道德知識越多,其道德發展水平就越高。然而,現行德育實踐在“投入”與“產出”上的明顯失衡,促使人們反思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深思德育中情與理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是道德情緒體驗對道德知識傳授的制約性影響。體驗教育要求在德育過程中,通過學生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內心活動及切身的體會與感受,去領悟情感,指導行為。
一、情緒體驗與道德知識的掌握
情緒心理研究表明,在德育過程中,如果傳授的道德知識對學生來說,沒有產生過相應的情緒體驗,那么這些知識,就像一個生硬的標準答案,就會過往云煙,不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痕跡,就會產生老師一堂課的說教,抵不過反面教育一句話的尷尬。因此,只有當學生產生了相應的情緒體驗,他們才能理解這些知識的價值與意義,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例如關于“誠信”的教育,盡管每一個學生知道“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類似“言必信,行必果”的名言會說上一大堆。但有人統計過,小學生中每人都有過說謊的經歷(不包括善意的謊言)。雖然說謊的背后有種種復雜的原因,但有些學生說謊的水平已達到“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至高境界。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誠信”教育環節中的缺憾。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我設計了一系列教育活動:給學生講山東疫苗案件,2016年3月,山東警方破獲案值5.7億元非法疫苗案,疫苗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銷往24個省市。疫苗含25種兒童、成人用二類疫苗。此次涉及疫苗買賣線索的共有24個省份近80個縣市。2017年5月19日,“山東疫苗案”主犯龐某衛及其女兒孫某失去誠信而犯罪叛刑并沒收全部財產。讓學生明白“誠信”在社會上的重要作用;接著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曾子殺?!贰兑恢Z千金》等故事,知道“講誠信”是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本。還利用小隊活動這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星期五晚前,各隊小隊長通知本小隊成員第二天8:00在指定地點集中,活動內容保密,不見不散。結果各組隊員8:00全部已趕到指定地點,惟獨缺了小隊長,十分鐘過去了,沒來,二十分鐘過去了(此時驕陽似火)……直到所有隊員火氣都快熊熊燃燒了,小隊長還沒來。這下可不得了,星期一早上,幾個高個子的同學把自己的小隊長抓到我辦公室里來了,罵小隊長耍他們,等待“裁判”的處罰……我馬上到教室,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我分明看到了握緊的小拳頭,怒睜的眼睛,漲紅了的臉。當我說出這幕戲的導演是老師時,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此時大家都明白了老師的用意。以后班上說謊的學生、不講信用的學生少了。導致這種變化的心理機制在于:相應的情緒體驗使認知對象具有了主觀主義,使認知內容與個人心理產生了“共鳴”,以至學生切實感受到了“誠信”的重要,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相應的情緒體驗,使他們由己及人或反求諸己,是促使學生道德知識掌握的有效辦法。
二、情緒體驗與道德動機的內化
在德育過程中,學生道德動機的激發與培養涉及兩個相互關聯的因素:必要性與意愿。情緒體驗與個人意愿有直接的聯系。由于個人情緒直接作用于自身言行,因此,在德育的過程中需要借助積極情緒體驗來調節學生的意愿,使之與社會要求相契合。品德形成,實質上是內化的過程。內化是指道德素養的提高必須經過反復實踐和多次的體驗,充分地去感受、去領悟。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先讓學生開展討論會,讓學生說說周圍的環境狀況,這樣環保問題引起學生關注;然后讓學生利用雙休日,走出家門,用多種感官去了解海門的環保現狀,學生采訪自來水廠廠長,去數天補鎮區內有多少個垃圾箱,去找有多少衛生死角,去取污水溝中的水樣,走進化工廠,了解污水處理情況,打電話給環保局長……寫下了一份份真實的、發人深省的考察報告。除了在感官上給予學生刺激,還讓學生切身體驗不注意環保帶來的惡果。有一天早上天補鎮區突然停水,很多學生一大早沒有刷牙、洗臉就匆匆忙忙趕到學校,此時讓學生假想:如果長江水已被全面污染,怎么辦?讓學生自由談感受,學生臉上滿是焦急!再讓學生設計一些環保公益用語,“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節約每一滴水!”等話語噴薄而出,接下來這項活動還推廣到了全校。這種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體驗中增強環保意識,從此以后,學生的環保舉動已經由“迫不得已”內化為“心甘情愿”,學生的環保意識也不再輕易為各種情境性因素所左右,而具有了較為穩定的目標指向。這樣,學生的道德動機也就因此在內容和動力上取得了心理契合而得以有效的形成和實現。
三、情緒體驗與道德行為的實踐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認識和行為實踐為基礎的,在德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一般來說,學生的行為實踐總是在伴隨積極情緒體驗的活動中得以有效的發揮。在道德實踐過程中,如果沒有積極情緒體驗的參與、支持,學生的實踐就會在行動上懶惰,道德行為的調控也難以長久維持。反之,如果學生能堅強的意志排除干擾、克服困難的時候,那他對所從事的道德實踐活動一定有積極的情緒體驗。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可以開展與學生貼近的多種小型實踐活動:每月改一個缺點,讓學生在同學的監督與贊賞中進步;每月評班級貢獻獎,讓學生體驗關心班級的快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每周評“互助獎”,讓學生體驗到集體的溫暖。還可結合時事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通過網絡查閱長春長生疫苗事件進展情況,法院判決的失信人員情況,非法集資情況;通過參觀活動,了解家鄉的建設成就,并通過習作抒發自己的體驗;暢談我國亞運健兒奮力拼搏,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創造神話的激動人心的場面,敬佩、愛國之情油然而生……精彩紛呈的活動,使學生的情緒體驗一直處于積極的狀態,自覺參加到道德行為的實踐中去,逐步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總之,要提高德育的實效,就要最大限度地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情感體驗與道德認識、道德動機、道德行為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