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翔輝
摘 要:“仁”在老子時期的含義偏向于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依賴和欣賞,乃至發展為儒家的“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等,但依據《道德經》來梳理老子對“仁”的理解,會發現老子對“仁”有不同的解釋,這也預示著當時人們的思想方式與通俗“仁”的思想的不同方面,同時也標示著當時人們的生活實踐方式的不同傾向,這種不同可以給我們現代人以啟示。因此探討“仁”在《道德經》中的涵義不僅有助于了解老子的思想,而且可以反思當下人們對“仁”的理解,重新審視人們的生活實踐方式。
關鍵詞:仁;生;道
一、老子之“仁”是辯證存在的
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之與惡,相去幾何”、“善行無轍跡”。我們視揚善抑惡為理所當然,殊不知善是建立在惡的基礎之上,沒有惡也就沒有了善,世上本無善惡之分,有的都是人之“生”、人之“本能”,以霍布斯的解釋是人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將自己的“生”與他者的“生”和諧共存,于是有了惡與善的存在。惡便是自己的“生”傷害了他者的“生”,以宋明的“天理”來解釋便是善是遵循了天理,惡是違背了天理,此“天理”是先天的與霍布斯的后天解釋不是一個層面的,帶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是很多學者所容易忽略的,既“天理”中先天的善是完美的,是自身既作為目的存在的,是人之為人的存在緣由,而后天的、以霍布斯所代表來闡釋的“仁”、善則只是一個手段、是人以社會聯結形式存在的工具和手段,人的最終目的不是善、不是“天理”而是由善而達到的快樂、幸福狀態。很顯然道家和西方功利主義者、經驗主義者將善視為手段和生存的一種方式上有相同之處,既老子雖沒有以霍布斯的理論形式來解釋“仁”、善,但道家同樣將“仁”、善視為天之自然而為過程中的一個表現形式,一種生存手段,“仁”不是人之為人的最終目的和狀態,最終目的是“道”,是天下自然而為。善與惡并生并存,交相壓制而道不變,這就給其他學派特別是儒家帶來很大的影響,既不能只用消滅惡、培養善的方法來實現社會的和諧、個人的“生生”之道、“天理”的踐行,而更要站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仁、善與惡,既首先要讓社會以一種和諧形式存在,那么就要讓人各達到順自然而為,順天性而為,達到“道”,(這在陽明后學、特別王龍溪和泰州學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揮)而不是以抑惡揚善的方式來追求最終“仁”的存在。最終目的是順自然而為,用共產主義的話說就是全面的發展自己,而不是達至“天人合一”、達至至德至善。
二、老子之“仁”是“為他”、“欲它”、“強他”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里的仁就可以解釋為一種有為、去為人而做某事的行為。天地、圣人不為萬物、百姓做什么,天地“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圣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為萬物與人只有自為才能成為自己,只有無為才能守住自然之道。從這里也就可以看出道家的“仁”并不是原初所自然生發的,而是在社會的形成過程中,人自為的創造出來的,既“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但“仁”一旦產生因“仁”為“為”、為“欲“、為“強”,所以就與自然之道有著沖突,導致“仁”有壓制他人、它者的力量,因此道家強調返還無為之道,要圣人“處無為之事、功成而弗居”、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這里需要重點闡明的是踐行自然之道的社會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方向,學者們關于這一個問題探討的很多了,筆者從三個方面談這個問題,首先就自然之道的追求目標來說,道之自然之變化,既老子所講的“道生之”發展為近代的順應自然、順應個性說,符合當前時代的要求,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人們日益破除了束縛人的發展自我的枷鎖,由此帶來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日益將人們發展自身作為前提,這樣老子提倡的順應自然說就符合當今人們的價值觀,而且發展個性自身有自己的價值。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帶來的人們解放的同時,也在日益將人們束縛,這同樣需要考慮“仁”與“禮”的價值。第二還要考慮老子的“道”是什么這個經典問題。老子關于道講了很多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興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等等。這里通俗一點的理解就是道乃形而上的生養之源、滅絕之由、存在之形。筆者認為老子講出了道是什么的問題,但忽略了道之“生生”的過程中“仁”與“禮”的“道”化,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的。但實現方式上存在諸多問題,這也是道家沒能像儒家那樣成為人們生活指導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第三需要談一下追求自然的方式、方法。這也是道家受人詬病的地方。首先老子講“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這里的“一”結合老子的《道德經》可以理解為道之本基,實現這個“一”或者“道”的方式就是順應自然之力的“靜”、“柔”、“谷神”、“水”、“圣人”等等,事實上出現在這里的問題便是在自然“生生”過程中所產生的“有為”、“仁”、“禮”等等是否是“道”的一部分,是否需要同等對待。如果需要同等對待的話,那么所采取的方式便不是道家所推崇的無為,而應是“仁”、“禮”與“無為”的結合。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結合,將會產生一個新理論,這種理論在泰州學派那里得到了嘗試,但顯然并不完善。
三、“仁”是恍兮惚兮之“道”的異化與替代品
老子講“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就是要人回到“無欲”之“道”中去,(這里的欲是自然人性之外的欲)不要被外在的“仁”所迷惑。真正的仁乃老子提到的“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即無為任自然的生生之道。綜上老子的“仁”即是后天產生的人為的“道”的異化。
參考文獻
[1] 王弼注釋,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中華書局,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