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偉, 秦風義, 陳良金, 史 臻, 張 浩
(解放軍第153中心醫院, 1. 心血管外科; 2. 心血管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42)
動脈導管未閉(PDA)的發生率占先天性心臟病(CHD)的10%~21%[1]。隨著導管介入技術的進步,經皮PDA介入封堵治療已成為PDA的首選治療方式[2]。然而,在巨大PDA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PAH)的情況下,介入治療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難度,手術適應證仍存在爭議。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例巨大PDA合并重度PAH患者的介入治療情況,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巨大PDA合并重度PAH患者4例。例1, 男性,28歲,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全心增大,左心室舒張末期前后徑75 mm, 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側12 mm, 肺動脈側10 mm ,導管水平雙向分流; 估測肺動脈壓110 mmHg, 患者口唇、指(趾)端出現發紺。例2,男性,37歲,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全心增大,左心室舒張末期前后徑66 mm, 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側20 mm, 肺動脈側15 mm, 以左向右為主雙向分流; 估測肺動脈壓133 mmHg, 中量心包積液,患者無發紺。例3, 女性, 41歲,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全心增大,左心室舒張末期前后徑61 mm ,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側18 mm, 肺動脈側14 mm, 以左向右為主雙向分流,估測肺動脈壓111 mmHg, 患者無發紺。例4,男性, 8歲,體質量25 kg, 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心室舒張末期前后徑45 mm, 動脈導管未閉,主動脈側10 mm, 肺動脈側8 mm, 以左向右為主雙向分流; 估測肺動脈壓85 mmHg, 患者無發紺。
3例成人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糾正心衰治療; 每日靜滴前列地爾注射液(凱時)10 μg, 共7~10 d, 以降低肺動脈壓力。例4患兒術前無特殊處理。術中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動脈鞘,用豬尾導管行主動脈弓降部左側位造影,確定PDA位置、長度及管徑大小,初步確定封堵器型號。所有患者均在封堵前使用導管測試主動脈、肺動脈壓力,先行封堵試驗,封堵器到位后觀察30~60 min, 再次測試主動脈、肺動脈壓力。封堵試驗陽性標準為: 肺動脈收縮壓或平均壓降低20%或30 mmHg以上,主動脈壓力和動脈血氧飽和度無下降或上升,患者無胸悶、胸痛、氣促等不適。患者達到陽性標準,并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釋放封堵器。4例患者所用封堵器均為上海形狀記憶生產。例2、例3首次造影時無合適型號封堵器,遂給予特制PDA封堵器,并于1周后再次行封堵手術。PDA封堵術中資料見表1。

表1 4例巨大動脈導管未閉伴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術中臨床資料
4例患者均應用國產封堵器封堵成功。在試封堵后, 4例患者肺動脈壓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例2患者試封堵后肺動脈平均壓下降23 mmHg, 動脈血壓輕度上升,血氧飽和度無明顯變化。考慮封堵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處于臨界狀態,遂延長觀察時間至60 min, 患者動脈血壓、血氧飽和度無明顯變化,無不適主訴,遂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釋放封堵器。其余患者封堵試驗陽性并觀察30 min后順利釋放封堵器。術后患者心前區雜音均消失,心臟彩超提示所有患者的分流消失,封堵器位置無變化。患者無介入封堵操作相關并發癥及肺動脈高壓危象出現。術后患者均口服波生坦片(全可利)降肺壓治療, 3例成人患者用量為62.50 mg, 2次/d, 例4患者用量為31.25 mg, 2次/d。術后隨訪時間15~34個月,隨訪時復查心臟超聲均未見動脈導管處分流,無封堵器移位及脫落。所有患者心功能(NYHA分級)Ⅰ、Ⅱ級。
成人動脈導管直徑≥10.0 mm, 或體質量<8 kg, PDA直徑≥6 mm稱為巨大PDA[1]。由于長期、大量左向右分流,部分患者可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根據《2015年先天性心臟病相關性肺動脈高壓診治中國專家共識》的分級標準[3], 本組患者均存在重度PAH。通過術中封堵試驗明確介入治療適應證,并定制合適的PDA封堵器,本組患者均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在肺動脈高壓進入艾森曼格階段時,不恰當的治療如關閉缺損可能促使患者早期死亡[4]。巨大PDA在合并重度PAH時,其導管水平常存在雙向分流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正確判斷肺血管病變的類型便成為手術成功的關鍵。由于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將動力型和阻力型PAH完全區分,巨大PDA合并重度PAH患者封堵治療適應證的選擇常存在困難。多數學者[5]認為,對于PDA合并重度PAH患者,可采用封堵試驗判斷肺血管病變程度及手術后PAH變化。PDA試封堵后,如肺動脈收縮壓或平均壓降低20%或30 mmHg以上,主動脈壓力與動脈血氧飽和度無下降或上升,血流動力學穩定,外周血氧飽和度正常,則可釋放封堵器[6]。本組共3例患者試封堵后達到上述標準,觀察30 min后均施行永久性封堵,近期隨訪結果滿意。例2患者試封堵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處于臨界狀態,其中肺動脈平均壓下降23 mmHg, 動脈血壓輕度上升,血氧飽和度無明顯變化,遂適當延長觀察時間至60 min, 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釋放封堵器。通過隨訪觀察,此例患者近期效果良好。尚小珂等[7]研究認為,即使對于PDA合并艾森曼格綜合征早期的患者,也應積極手術治療,從而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作者認為,對于巨大PDA合并重度PAH患者,若術中試封堵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處于臨界狀態,經過嚴密監測血流動力學指標,適當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永久性PDA封堵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患者肺血管病變和永久封堵術后可能存在持續性PAH, 此類患者術中選擇永久封堵PDA時更應慎重[8], 在隨訪過程中嚴密監測肺動脈壓力的變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PDA介入封堵技術的成熟和封堵材料的不斷改進,介入封堵已經成為PDA治療的首選方法。目前較為常見的Amplatzer PDA封堵器最大直徑為14、16 mm, 對于部分巨大PDA而言,其無法提供合適的封堵器型號。曾有報道[9]采用房間隔封堵器進行PDA封堵治療成功,但由于房間隔缺損封堵器支撐力相對弱,封堵術后再通和殘余分流發生率較高。另外,由于巨大PDA合并重度PAH患者的導管管壁脆性較大,甚至形成瘤樣擴張,應用房間隔缺損封堵器進行封堵時較易產生對主動脈血管壁的損傷,增加了封堵治療的風險,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對于巨大PDA合并重度PAH的患者,有報道[10]稱Amplatzer肌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可獲得滿意的遠期效果。但是Amplatzer肌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其盤面最大直徑為26 mm, 腰部最大直徑僅為7 mm, 仍無法滿足部分巨大PDA封堵的需要。本研究中,例2、例3患者PDA主動脈側直徑分別達到20、18 mm,應用常規封堵器均無法明確其封堵效果。作者根據術前彩色超聲心動圖測量的PDA直徑,并通過術中主動脈造影再次明確PDA直徑,最終分別應用國產特制的28、30 mm和24、26 mm的PDA封堵器進行封堵。2例均封堵成功,術后復查均無殘余分流及移位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