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福, 俞同福
(1.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 江蘇 泰興, 225400;2.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乳腺癌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女性惡性腫瘤[1]。腋窩淋巴結轉移是影響乳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結活檢是判斷乳腺癌轉移情況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不適合接受淋巴結活檢或活檢結果無法準確反映腫瘤實際轉移狀態[2-3]。螺旋CT有高分辨率、重疊干擾少等優點,而MSCT能較好地顯示乳腺腫瘤內部結構及周圍組織關系[4]。本研究分析MSCT在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前的評估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經定位穿刺活檢證實并擬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50例,均為女性,年齡25~59歲,平均(41.76±4.85)歲,符合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5]。納入標準: ① 均接受腋窩淋巴結MSCT常規掃描; ② 無放化療、內分泌治療等抗腫瘤治療史; ③ 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所有病例有完整影像、病理及臨床資料。排除標準: ① 多灶性中心病灶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 ② 配合依從性差,不愿參與本研究者。
1.2.1 檢查方法: 應用Hispeed NX/I16排探測螺旋CT機(美國GE公司)行常規掃描。采取仰臥位,乳腺自然下垂,行螺旋掃描,掃描范圍為鎖骨上至膈頂,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5 kV ,電流200 mA, 螺距0.985:1, 常規掃描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 重建層厚及重建間隔均為0.625 mm, 矩陣512×512, 采用標準算法。
1.2.2 掃描方法: 將薄層數據傳送至ADW4.4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采用多層面容積重建技術(MPR)進行重建,獲得標準冠狀位、矢狀位、斜矢狀位、斜冠狀面圖像,任意角度旋轉并調整顯示平面,記錄淋巴結大小、形態、淋巴門與邊緣等,由2名放射科醫師根據掃描結果測量腋窩最大淋巴結最大徑,若意見不一致則由第3名放射科醫師在未知情下進行進一步測量確定。MSCT診斷: 淋巴結長徑(<10 mm記0分,≥10 mm記1分)、短徑(<5 mm記0分,≥5 mm記1分)、長短徑比值(>2記0分,≤2記1分)、淋巴門(存在記0分,不存在記1分)、淋巴結清晰度(清晰記0分,邊緣模糊記1分),每個淋巴結整體分數以這5項總分進行評估,總得分≥3分為轉移[6]。
1.2.3 病理檢查: 將活檢取出的淋巴結進行切片,厚2 mm,以蘇木素-伊紅進行染色,由2~4名病理學醫生對所得病理結果進行評價,腋窩淋巴結轉移陽性者需注明所選淋巴結厚度及周圍結構關系,以便手術定位,同時遵循同步原則,在檢查后5 d內進行手術。
① 分析MSCT診斷結果及影像特點; ② 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分為轉移組和未轉移組,評估淋巴結大小、形態、淋巴門結構與轉移的關系; ③ 以術中腋窩淋巴結清掃情況及術后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分析MSCT診斷效能。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長徑比例、短徑比例、長短徑比值比例、腋窩淋巴結門比例、淋巴結門厚度比例、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判斷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最佳臨界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0例乳腺癌中,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原位癌、浸潤性小葉癌、炎性乳癌分別為40例、6例、3例、1例,經MSCT檢查發現腋窩淋巴結轉移(陽性)、未轉移(陰性)分別46枚、49枚,病理結果陽性、陰性分別41枚、54枚。轉移患者MSCT圖像可見淋巴門呈偏向一側的低密度區,腋窩最大直徑>10 mm, 呈圓形且未見脂肪組織,而未轉移者的淋巴結最大直徑在8 mm以下,圓形或楔形,可觀察到脂肪組織。
轉移組MSCT長徑≥10 mm、短徑≥5 mm、長短徑比值≤2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未轉移組(P<0.01)。見表1。轉移組的腋窩淋巴結門實變或消失、淋巴結門結構厚度不均勻比例顯著高于未轉移組(P<0.05或P<0.01)。見表2。MSCT評估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Kappa值分別為92.68%(38/41)、85.19%(46/54)、88.42%(84/95)、0.767, ROC曲線下面積為0.895, 診斷界值為3。見表3、圖1。
局部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等是乳腺癌的常見轉移途徑[7], 其中腋窩淋巴結轉移是最重要的轉移途徑[8-9]。有研究[10]表明MSCT能較好地評估骨髓周圍軟組織腫塊與血管神經受累情況,發現轉移病變與周圍軟組織的關系,特異性較高。

表1 轉移組與未轉移組腋窩淋巴結長徑、短徑及長短徑比值的比較[n(%)]
與未轉移組比較, **P<0.01。

表2 轉移組與未轉移組淋巴門結構與轉移的關系分析[n(%)]
與未轉移組比較, **P<0.01。

表3 診斷效能分析 例

圖1 MSCT評估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理證實為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患者MSCT圖像顯示淋巴門呈偏向一側的低密度區,腋窩最大直徑在10 mm以上,呈圓形,未發現脂肪組織,而未轉移者的淋巴結最大直徑在8 mm以下,多為圓形或楔形,可見脂肪組織影像,與吳偉華等[11]研究結果相近。本研究還顯示,病理證實為轉移患者(轉移組)MSCT圖像顯示長徑、短徑大于未轉移組,長短徑比值小于未轉移組,同時轉移組淋巴結門結構實變或消失率、淋巴結門結構厚度不均勻率高于未轉移組,與彭徐輝[12]研究結論相符。在診斷效能方面,本研究顯示MSCT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Kappa值分別為92.68%、85.19%、88.42%、0.767, ROC曲線下面積為0.895, 最佳界值為3, 與杜北玨[13]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MSCT應用于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術前評估中可取得較好效果,依據淋巴結大小、淋巴結門結構變化及厚度等信息對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評估,可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