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鳳, 姜 宏, 楊爍歡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院, 遼寧 大連, 116033)
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動脈血管腔狹窄或阻塞[1]。冠狀動脈搭橋術也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可有效恢復患者心肌供血,改善心絞痛癥狀,避免心肌梗死[2]。本研究選取100例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分組,分別采取常規出院指導與延續性護理模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 ①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明確; ② 首次行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后恢復良好且無嚴重并發癥; ③ 康復治療配合度較好且具有較好的理解、交流能力; ④ 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合并嚴重肝、腎等疾病及惡性腫瘤者; ② 術后愈合不良、血壓、血糖等嚴重異常者; ③ 術后存在認知障礙及心肌梗死、肺栓塞、腦血管病變者。將100例患者按照入院單雙號排序分為2組,各50例。延續護理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2~70歲,平均(61.2±9.1)歲,有心肌梗死病史22例,有心絞痛病史28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0~71歲,平均(62.4±10.3)歲,有心肌梗死病史24例,有心絞痛病史26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可比性。
2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冠狀動脈護理。
對照組: 采用常規出院指導,發放健康管理手冊,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康復計劃,囑患者規律服藥、注意日常飲食方法、加強康復鍛煉等,并告知患者定期復檢。
延續護理組: 在常規出院指導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持續6個月。① 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成員為6名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1名主管護師任組長,負責延續性小組成員管理、工作分配及培訓工作。成員參加1周的延續化護理服務培訓,考核優秀后上崗。② 健康指導。每隔半個月電話隨訪,了解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指導患者養成測量記錄血壓、血糖等指標的習慣與方法。專業解答患者疑問,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水平。采取網絡溝通(微信、QQ或郵箱等)及定期邀請專家舉辦健康講座等方式,為患者提供有效指導。建立患者交流群,鼓勵患者間交流自我護理經驗,定期推送冠狀動脈術后康復相關內容,固定安排每周二、四由經驗豐富的醫生解答患者疑問。電話隨訪或家訪時,對患者吸煙、飲酒等不良行為針對性指導或規勸。③ 心理護理。通過溝通并疏導,消除患者焦慮、抑郁、孤獨等不良情緒,建立康復信心,保證積極、健康的心態。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養成開朗、樂觀心態,塑造良好家庭康復氛圍。④ 藥物管理。隨訪時應著重觀察患者是否按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強化藥物作用及服藥方法,增強患者藥物管理意識。⑤ 飲食護理。營養師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膳食攝入標準,并教會其利用食物營養含量表計算膳食營養攝入情況,控制各營養素攝入比例。嚴格控制高油脂、鹽分及辛辣、刺激食物。⑥ 運動護理。患者運動量應以運動結束后心臟不感疲勞為準,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可選擇慢跑、太極、步行等運動方式。術前癥狀較輕且術后恢復良好的患者,從事適度輕體力勞動。
① 觀察出院前及出院6個月后超聲心動圖結果,比較2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I)、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I)的差異。在出院前及出院6個月后,采集靜脈血樣本檢測患者B型腦鈉肽(BNP)水平。② 采用健康相關行為問卷調查2組患者健康相關行為評分,參照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3]修訂執行,營養(9條)、運動(6條)、壓力應對(6條),藥物管理(6條)依據服藥依從性量表修訂,以上各條均采用Linker 4級評分法,每條0~4分,得分越高,說明該條健康水平越高。疾病知識采用筆試問卷完成,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疾病知識水平掌握程度越高。統計護理后不吸煙人數。③ 觀察2組患者護理期間再入院率,采用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出院6個月后, 2組LVEF均較出院前顯著上升, LVESVI、LVEDVI、BNP則較出院前顯著下降,且延續護理組LVEF顯著高于對照組, LVESVI、LVEDVI、BNP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出院6個月后,延續護理組所有指標均顯著改善(P<0.05), 對照組僅疾病知識、運動評分顯著上升(P<0.05)。延續護理組出院6個月后所有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出院前及出院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LVEF: 左心室射血分數; LVESVI: 左室收縮末期容積; LVEDVI: 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
BNP: B型腦鈉肽;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健康相關行為調查評分及吸煙率比較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延續護理組發生2例心絞痛再入院,對照組組發生4例心絞痛、3例急性心肌梗死再入院,延續性護理組的再入院率4.0%(2/50), 低于對照組14.0(7/5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延續護理組護理滿意度94.0%(47/50), 顯著高于對照組72.0%(36/50)(P<0.05)。
冠狀動脈搭橋術有效恢復心肌供血,促進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平穩,防止心絞痛癥狀惡化、心肌梗死出現。研究[4]發現冠狀動脈搭橋術并未能根治血管狹窄閉塞,眾多潛在危險因素均可影響術后康復效果。大多數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出院后對相關危險因素控制欠佳,主要與目前護理模式缺乏持續性有關。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應用在患者出院后,持續給予康復指導,以促進患者術后心功能恢復,并幫助建立健康相關行為。
本研究結果提示,延續性護理通過不斷強化,可規范患者日常健康相關行為,提升其自我護理意識、水平,從而保證手術效果,促進心功能較好恢復。本研究首先著眼于建立優質、高效的延續性護理團隊,力求提供完善、專業的護理服務,根據患者出院后自律性逐漸降低的規律,提供健康指導、心理疏導、健康生活習慣形成等全方位的護理內容[5]。健康指導是本研究的護理工作重點內容,可提升患者疾病及康復措施認知水平[6]。患者出院后常缺乏康復信心,心理護理時應針對性給予患者情緒疏導與鼓勵,充分調動其社會家庭支持力量,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康復信心[7]。患者出院后需持續服用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等藥物[8], 藥物監督則針對患者用藥知識不足、服藥不規范現象展開監督與指導,提高患者對各種藥物療效、用法的認知水平及按時服藥對于恢復的重要性,進而提升服藥依從性,保障患者心功能持續改善。飲食護理通過調節營養比例,指導患者采取健康飲食,控制脂肪、鹽分攝入,改善機體生理健康水平,降低再發狹窄風險[9]。適當運動是促進供血循環的有效方式,醫護人員指導運動量、運動方式有利于患者養成持久、健康的鍛煉習慣,對康復效果及并發癥預防均有明顯益處[10]。本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組患者疾病知識、營養、藥物管理、運動、壓力應對、吸煙等指標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健康相關行為更佳,且延續護理組再入院率較低,患者對該護理滿意度更高,提示該護理模式契合現代護理模式的發展,有利于保障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