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藍雅歌青木辛斌●柳玉鵬●本報記者譚福榕蘇靜

今天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的日子。“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因此全球媒體也和中國人一樣關注這個日子。從農民可以出售多余農產品、第一個經濟特區的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到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外媒細數著改革開放40年里的關鍵詞,列舉著8億人口脫貧、“4大件變成40大件”、農村孩子成長為華爾街精英的中國奇跡,同時也期待著從今天人民大會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盛大慶典上聽到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明確方向。德國學者夫羅里揚·盧佩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期,會遇到一些波動,“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改革下一階段將更精彩,更值得期待”。
中國夢,中國奇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7日報道稱,上世紀70年代,在農村長大的高志凱,很少看見汽車,他和小伙伴們常常沿著泥濘的道路追趕這些稀罕物。而今,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國。這位鄧小平的前翻譯說:“我當時哪里能預料到,一個普通中國家庭會擁有一輛汽車。我也沒能預料到,中國將成為一個主要的汽車制造國,會制造出比美國還要多的汽車,這完全超乎我最大的想象。”
美國彭博新聞社17日報道稱,胡祖六是中國在“文革”后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先后就讀于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畢業后就職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高盛集團,現為一家私募公司創始人。他回憶當年說:“那時我們面前第一次有了清晰的道路。動蕩終于遠去,新時代到來了。”改革開放40年,胡和成千上萬人離開鄉村,在城市創業和務工,助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場革命加快了歷史上最快的財富積累,使8億人口脫貧。
英國廣播公司稱,“4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俗稱“三轉一響”與時俱進,堪稱中國40年巨變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經濟產出連年增長,眼下,中國人的“4大件”或許應該叫作“40大件”才更為合適。除了智能化、高檔化的消費品,海外留學、出國旅游、國外置業、投資等,都已經成為中產人家的向往。
“40年前的12月18日,中國開啟從貧困國家向經濟超級強國的轉變進程”。CNN16日稱,改革開放帶來如此巨變,影響如此深遠,以
至于很容易忘記40年的時間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對比一下可管窺一二。1978年,成千上萬中國人長期營養不良,經濟走到崩潰邊緣,當時中國的GDP只有1500億美元,40年后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2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今日之中國,財富占世界的10%,僅在過去20年,中國的人均財富翻了4倍。
新時代,更精彩
韓國《朝鮮日報》17日稱,在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領導人18日將宣布大規模市場開放計劃,可能包括擴大外國投資者權利、加強外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領域開放等。
彭博社17日稱,鄧小平希望其市場化改革讓中國富起來,習近平則希望將中國變成一個政治和科技強國。改革開放使中國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下一步舉措將決定其經濟未來。歷史上,東亞只有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這幾個經濟體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內地要想加入這個隊伍,需要在與美國打貿易戰的同時,進行市場轉型,為金融領域注入更多競爭力,并且不斷升級技術,加強企業治理。而中國最終能否成功,取決于私營部門,今天,中國私營部門占全國產出的60%、科技創新的70%以及新就業的90%。
環球時報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