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曲翔宇本報記者趙覺珵
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設曾吸引多家中企參與。但最近有媒體爆出,項目談判因如何分配收益沒談攏而失敗。彭博社17日援引埃及官員的消息稱,埃方與中國建筑商華夏幸福就新行政首都的200億美元開發項目談判已經停止,“經歷兩年的艱苦談判,埃及當局對于華夏幸福計劃未來25年在新首都開發6070公頃土地的最終提案作出回應”。
40%VS33%
彭博社援引負責監督新首都建設的公司負責人艾哈邁德·薩基·阿布迪恩的話稱,“我們沒有收到回復,談判已經停止”。報道稱,這一談判失敗的原因是雙方就如何分享項目收益存在分歧。該公司發言人哈立德·侯賽尼表示,埃及方面要求獲得項目40%的收益,而華夏幸福方面只答應33%。
彭博社報道稱,埃及住房和城市社區部副部長哈立德·阿巴斯表示,埃及當局可以與華夏幸福合作進行另一項開發,但不是在新首都,“可能是新首都項目的替代方案”。
2015年,埃及宣布將在首都開羅以東45公里的沙漠地帶興建一個占地700平方公里、可容納500萬居民的新行政首都。屆時,埃及議會和政府部門以及各國駐開羅的使館都會遷往新都。埃及這一分為三個階段的新首都項目被普遍認為是一項雄心勃勃的“超級工程”,也是總統塞西2014年上任以來為重啟經濟而推出的幾個大型項目之一。2016年10月,埃及當局曾與華夏幸福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后者將參與埃及新首都區域二期建設。
投資者信心打折扣
“其實華夏幸福的項目一直處于談判和籌備階段,未能成型。”一名熟悉情況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項目的模式是埃及政府免費為華夏幸福提供新首都規劃范圍內的土地,然后由華夏幸福方面負責籌資建設及參與后續運營。
項目之所以未有突破性進展,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埃及政府向華夏幸福方面提出變更所提供地塊的請求,并希望華夏幸福方面追加高出一倍的投資,遠超華夏幸福方面預期;二是華夏幸福原打算通過參與后續物業管理、商鋪招租等環節,盡快收回投資,而埃及業主方不希望出讓過多這方面收益,讓華夏幸福方看不到短期盈利的希望;三是該項目大部分融資,需要靠國內外銀團支持,這方面進展不順利。
國內外投資者原本是看著華夏幸福在武漢的產業新城項目的成功經驗,才對此項目有信心,但政府關系的不順利讓投資者大都持觀望態度。《環球時報》記者試圖聯絡華夏幸福位于埃及的代表處,但未能聯系上。
埃及急需投資拉動
對于埃及新首都項目,除華夏幸福外,不少中國企業都表現出興趣。
據中國建筑集團官方網站信息,2016年1月,該集團與埃及當局簽署了新行政首都建設一攬子框架協議,并最終簽署了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CBD)項目總承包合同,合同金額30億美元,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在埃及簽訂的最大金額的項目合同。彭博社此前報道稱,中國建筑集團埃及分公司負責人透露,中國的銀行將為該新首都一期CBD項目提供85%的貸款資金,即25.5億美元為銀行貸款。
彭博社稱,埃及一直在努力吸引除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以外的外國投資。截至2018年6月的財政年度,埃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2億美元至77億美元。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截至2018年10月,中國對埃及的累計直接投資總額達243億美元。
彭博社分析稱,埃及和華夏幸福未能達成協議,可能會引發外界質疑埃及是否有能力吸引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以推動經濟增長。不過,由于埃中兩國政府之間的緊密關系,它可能不會阻止中國的國有公司繼續在這個阿拉伯國家尋求其他機會。
埃及地方發展部前部長阿卜丁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新行政首都不僅需要集聚埃及自身資源和人才,更需展開有效的國際合作,汲取中方在新區建設和大型工程方面的豐富經驗很有意義,有助于項目按期完工。埃及官方尤其是塞西總統本人對新首都建設高度重視,塞西總統親自力推該項目,新首都項目對緩解開羅人口資源矛盾,拉動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建設,具有深遠影響。▲
環球時報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