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
摘? 要: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常見病害,分析發病原因及防治重點,為大豆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豆菌核病;發病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51?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024
引言
大豆菌核病又稱白腐病,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是大豆作物常見病害之一,從我國分布來看,以黑龍江省、內蒙古危害較重,大豆作為墾區主栽農作物之一,每年都有發生,一般田塊發病率達10%左右,重病田達50%,減產最高可達50%以上,給大豆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 ? ?發病原因
1.1? ? ?前茬作物的影響
大豆菌核病的侵染寄主很多,除危害大豆外,還可侵染向日葵、白菜、馬鈴薯、胡蘿卜等64科300多種植物,禾本科不受侵染,近幾年,大豆前茬的多樣性或者前茬基本上都是大豆,再加上不合理的輪作,導致田間積量了一定量的菌核,利于菌核病的發生,大豆菌核病發病率因此逐年提高。前作是向日葵和油菜的地塊大豆菌核病發生重。
1.2? ? ?栽培管理措施不當
播種方式及種植密度影響。大豆種植密度過大造成田間封壟郁閉的早,通風透光不良、土壤濕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發,有利于發病,大豆菌核病發生重;同等條件下大豆45cm窄行密植發病較壟上雙條播種植發病重。整地。大豆菌核隨土壤深度增加菌核萌發的數量減少,在土壤1~3cm深度范圍內能正常萌發,3cm以下不能萌發,封壟前未及時中耕培土的地塊、整地不平、排水不暢、低洼易澇地都為菌核病病菌萌發創造了機會,相對發病重。
1.3? ? ?不合理施肥
偏施氮肥、施用有機肥多有利于菌核病的大發生。N素對菌核病菌菌絲生長發育非常有利,據資料記載,大豆菌核病病菌的菌絲在微酸環境下生長加速,偏施氮肥會使大豆植株體內酸性物質和N素增多,C/N比值降低,菌絲生長加快。多次噴施葉面肥,大豆植株生長繁茂,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好,田間濕度大,植株抗病性減弱,易發病。
1.4? ? ?種子攜帶菌核
病原真菌以混在種子間的菌核和土壤中越冬,種子內菌核殘留量大,亦可帶病,連年使用上一年收獲的大豆作為種子,導致大豆菌核病發生逐年加重。大豆重迎茬。大豆重茬迎茬地塊土壤里菌核數不斷增多,菌核病的發病率高,有調查顯示,大豆重茬菌核病發病率為11.2%,迎茬發病率為5.6%,5a發病率為37.0%,重茬年數越多發病率越高。
1.5? ? ?氣侯條件
大豆花期到結莢期的氣候是大豆菌核病發生最主要的因素。溫度、濕度和光照 條件適合時菌核萌發,其中最主要的是濕度。菌核病流行的適溫15~25℃、土壤相對濕度70%~80%、寡照陰雨天氣,具備以上條件時適合菌核的萌發侵染。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孢子彈出再借氣流、雨傳播蔓延,最遠能傳30m。墾區7月中旬—8月上旬,正是大豆開花期到結莢盛期,此期降雨量大,田間濕度大,低溫寡照,溫度適宜,在18~22℃之間,給大豆菌核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菌核萌發從大豆盛花期開始一直延續到鼓粒末期,8月上旬溫度較高時,患病植株會表現出明顯的菌核病癥狀。
2? ? ?綜合防治重點
2.1? ? ?選用早熟耐病品種
選用株型緊湊,尖葉或葉片上舉,通風透光性能好、產量潛力大的耐病品種。目前較耐病品種有合豐26號、合豐47號、合豐50、黑河7號、黑農43號、九豐3號等。無病田留種以確保種子不帶病菌。另外要精選種子,篩除混在大豆種子中的菌核,選用無菌核的良種播種。
2.2? ? ?輪作倒茬
大豆菌核病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只傳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因此,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輪作。種植大豆應避免與向日葵、油菜地相鄰,避免重茬、迎茬,以減少田間菌核的積累,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發病嚴重的地塊,應輪作3a以上。
2.3? ? ?加強田間管理
為了不影響種子發芽及植株的整齊度,播種不宜過深,要做到深淺一致,保證播種質量;根據大豆品種的特性合理密植,防止大豆徒長,以提高大豆抗病能力。施肥時注意平衡施肥,適當地控制氮肥量,增施鉀肥,N、P、K肥要合理搭配,避免施氮肥過多,同時也要注意硼肥、鋅肥等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
2.4? ? ?化學防治
病害發生后,及時藥劑防治是生產上唯一有效地控制措施。菌核子囊盤萌發一般在7月20—25日進入萌發高峰,與大豆開花期重疊,防治適期以7月20—25日為宜。菌核發病初期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葉面噴霧,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噴灑防治,每隔7d噴1次,共噴2~3次,效果更好。農利靈+速克靈兩種藥劑混用防效明顯高于一種藥劑單用。當地塊發病率達到15%以上時,要及時噴灑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