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蕊曄
摘? 要:在我國社會進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農業經濟支柱產業為傳統農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慢慢出現了改變。經歷了改革開放40a的變革,當前我國的農村種植結構發生改變、林牧副漁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并且非農產業在廣大農村地區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經濟結構;能源效率;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1?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142
在我國社會進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農業經濟支柱產業為傳統農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農業經濟結構慢慢出現了改變。在當前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市場導向是經濟最關鍵的支配形式,隨著農村地區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本逐步趨向于高收入的領域,導致農村地區經濟結構出現了顯著的改變。由于社會各行各業對能源都有一定的依賴性,導致農業經濟結構的改變一定限度上對農業能源效率的應用產生作用。
1? ? ?農村經濟結構發生改變的基本表現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種植結構發生改變,其中糧食作物的整體種植規模在數目上基本變化不大,然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上升;林牧副漁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其附加值持續升高,相應的種植規模逐漸增加,帶來更高的價值;非農產業在廣大農村地區快速發展,致使大量的農村資金流向新興產業結構。
2? ? ?農村經濟結構變化對農業能源效率帶來的影響
能源效率的內涵泛指單位能源和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構成的比例。當單位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其耗費的相關能源越高則表面其帶來的能源效率較低。反之,亦成立。
2.1? ? ?種植結構的改變給能源效率帶來的影響
在近幾十年里,農村經濟表現出的首個明顯改變就是種植結構的變化,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顯著上升;糧食作物總體的種植規模由數目上分析基本變化不大,但從糧食作物的相對種植面積上對比分析卻是呈下降的趨勢;此外,糧食作物總體的種植面積和經濟作物的總體種植面積的比值逐漸降低。
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后,促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快速升高的關鍵因素有:市場經濟改革促使農村市場的完善,農村資源的配置能夠借助市場經濟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優化。由于經濟作物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民更愿意通過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來增加收入。農民越來越注重規避風險,通過豐富種植結構來有效降低種植風險。由于當前我國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較高限度的專業化種植結構會致使農民在產品交易過程中承擔較高的交易成本,同樣會促使當前種植結構復雜化。假如相同種類的作物在同一區域的土地連續種植,一般會對該地區的土壤造成破壞,因此輪番種植農作物成為必然選擇。
2.2? ? ?林牧副漁業結構改變對能源效率的影響
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還表現在農林牧副漁業結構上。伴隨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林牧副漁領域受到了有效地刺激,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林牧副漁業能夠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市場化改革的有效性,但也有自身的原因。林牧副漁業屬于一類農作物收入,可以從根本上緩解農作物種植面臨的經濟壓力。而林牧副漁業與農業的有效整合可以緩解農民種植的壓力和成本,進而增加收益。林牧副漁業提供的大部分產品農產品都可以被農民自己使用。伴隨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林牧副漁業被重新定義,比如建立新生態化的農產品經營圈、生態旅游區域等。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消耗的資本能源過多,而且范疇較大,這和林牧副漁業在資本能源方面和需求方面相比劣勢十分明顯。
2.3? ? ?農村經濟結構指數的改變對能源效率的影響
由于非農產業服務在農村領域的快速發展,農村資金逐漸被引進了非農產業領域。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農村資金主要流入的產業有倉儲、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金融、房地產、計算機等。林牧副漁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重點是以國內服務領域的健康發展為基礎的。所以,農業經濟結構的多樣性推動了農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而能源消耗過度的壓力也明顯被緩解。
3? ? ?結語
農業產量的改變并非農業能源效率改變的重要因素,農村經濟結構的改變對農業經濟效率帶來了較多的積極影響。所以,在此基礎上既要保持,也要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改善,擴充農業經濟發展的渠道,從根本上提升農業能源使用效率,推動農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慧敏,魏強,佟連軍.吉林省產業發展與能源消費實證研究[J].地理學手民,2013(12):1678-1688.
[2]謝淑娟.廣東省農業生產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及減排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28):17514-17516.
[3]冉啟英,周輝.環境約束下農業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SBM-TOBIT模型[J].經濟問題,2017(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