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岫峰
摘? 要:現如今,農業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方式以及人們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徑,已逐漸成為旅游行業的一個新興經濟增長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高原地區由于具有稀有的動植物物種以及得天獨厚的地勢特征,其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顯得尤為寶貴。但是,在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就從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著手,挖掘潛在價值和存在的問題,探究對此種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
關鍵詞: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2.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0932144
我國有四大高原,分別為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高原地區往往具有獨特、多樣的地勢、地質、水文特點,并且物種稀有,自然風光更是美不勝收,這些都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前提條件和寶貴資源,再加上農業生態旅游具有“農游合一”、“生態享受和生態保護合一”的特殊性質,將農業和生態旅游結合在一起,合理地開發高原地區的旅游資源,既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又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而推動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
1? ? ?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所謂的生態旅游是指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應以不破壞環境和當地景觀為前提,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順應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并在旅游活動中受到生態教育,以此傳承下去。對于我國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始逐漸發展生態旅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較好,現已建成很多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比如月亮山游覽區、陽朔縣城游覽區、古北水鎮生態旅游區等,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問題。其中,游客的國民素質水平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各生態旅游景區雖然已經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但很多游客只顧自己享樂,環保意識不強,做出了很多不文明的行為,比如為了走捷徑而踐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畫,隨便挑逗動物,隨便給動物喂食,隨地吐痰,亂摘花朵等,游客的這些行為對景區的土壤、水質以及各種旅游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損壞,甚至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 ? ?高原地區開展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優勢
2.1? ? ?地質資源獨特
高原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有的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較小,如內蒙古高原;有的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較大,如青藏高原。因此,高原地區形成的生態景觀往往獨具一格。并且,高原地區海拔較高,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具有很好的觀景視野,能夠在旅游中給游客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素有“大地的舞臺”之稱。
2.2? ? ?物種資源繁多且稀有
在高原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質地形條件以及獨有的水資源和大氣條件,物種往往較為稀有。比如,在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種類都非常豐富,動物以野牦牛、藏羚羊為主,植物以針葉林、闊葉林為主;在我國云貴高原,金絲猴聞名中外,在植物中,廣闊的桑樹林、茶樹林以及特有的刺梨花,都有很高的農業利用價值。這些動植物都能夠有力地推動當地的農業發展,從而促進高原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
3? ? ?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對策
3.1? ? ?加強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
高原生態旅游景區由于生態環境獨特且復雜,生態系統承載力往往較弱,因此,加強景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可以通過對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有節制的開發與利用,從自然中適度地索取資源,合理地開發并利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維護生態平衡,將高原農業與生態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高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推動我國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3.2? ? ?提高景區的感染性、知識性
由于在我國旅游業中,人民環保意識較差,國民素質普遍較低,潛意識的不文明行為可能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在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提高景區的感染性、知識性,處理好觀賞性與參與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關系,使游客在賞心悅目的同時耳濡目染,從單純的享受轉變為能夠自覺的維護生態環境,培養游客的環保意識。
4? ? ?結語
高原地區雖然地形復雜,其旅游資源開發起來較為困難,但是,合理地開發、利用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與此同時,發展旅游生態農業,做到生態旅游與農業相互配合、促進,在推動高原農業生產的同時,促進我國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熊金銀.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217-220.
[2]蔣貴彥,卓瑪措.青海南部高原藏區生態旅游資源空間承載力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3(4):107-111.
[3]德吉央宗.西藏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與生態旅游發展思路研究[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5):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