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保林
摘 要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有鑒于此,承載初中歷史概念可視化學習任務的微課,其制作與運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關鍵詞 歷史概念 可視化學習 微課 制作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其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等概念。而歷史概念可視化,通常是指可以用來構建、傳達和表示復雜知識概念的圖形圖像手段,除了傳達事實信息之外,概念可視化的目標還在于傳輸人類的知識概念,并幫助他人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知識概念。
由于初中歷史概念所特有的動態性和抽象性,所以學生在學習歷史概念的時候常有如墮五里云霧中之感,因此,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可視化學習就有可能撥開云霧見日出了,基于初中歷史概念可視化學習模式的微課非常直觀地把本來抽象而不可視的歷史概念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一目了然。被可視化的歷史概念更有利于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概念加工及對信息消化吸收的效能,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有鑒于此,承載初中歷史概念可視化學習任務的微課,其制作與運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那么,在初中歷史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如何統籌兼顧地制作微課、又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微課呢?僅以幾個自己實際制作和運用的微課為例加以闡明。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學習歷史概念時,學生往往不能看清歷史概念的廬山真面目,對歷史概念一知半解、囫圇吞棗、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歷史概念太過于抽象、太過于碎片化、甚至晦澀難懂。譬如新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20課《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中講到清朝的“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學生對“文字獄”這一歷史概念不知所云、不甚了了。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歷史概念,教師擬出了一條清晰的思維線索: 什么是文字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會大興文字獄? 清朝的文字獄到底有怎樣的危害性?教師依據這一思維線索,著手準備了一個微課《清朝“文字獄》。在“導入”環節:通過問題導入:所謂的“康乾盛世”真的創造了“歷史奇跡”嗎?引起學生思考,導入“康乾盛世”之下的文化桎梏——“文字獄”這一歷史概念;在“是什么”環節:通過文獻、圖片資料,形象地介紹文字獄究竟是怎么回事;在“為什么”環節:借助幾個典型案例引出文字獄的來龍去脈;在“怎么樣”環節:通過清朝著名學者龔自珍的人生遭遇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文字獄”帶來了怎樣的危害性。
微課運用到實際課堂上的效果是顯而易見。學生們很直觀地了解到文字獄究竟是怎么回事,最終明白為了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這就是他們創造的歷史奇跡 ——“文字獄”!為了讓學生更具體地了解清朝統治者為什么會大興文字獄,微課呈現出清朝三個最著名的文字獄案例,即清初文字獄第一案——莊氏史案、“清風不識字”案及“胡中藻”案等。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獄的危害性,微課舉出了一個典型例子,即清朝著名學者龔自珍的人生遭遇。清道光五年(1825)冬,龔自珍寫了一首《詠史》詩,其中有一句“避席畏聞文字獄”。大意是,友朋聚會,本可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但席間有人談到文字獄,因不敢聽,只好退席,落荒而逃。文字獄的恐怖可見一斑。文字獄使廣大文人學者無所適從,于是不少人逃避現實,埋頭于故紙堆中作考據性的學問。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更深切地理解了教科書中所揭示出的文字獄的危害性:“文字獄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致使知識分子從此不敢過問政治,也不敢表露個人的思想,連遣詞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殺身之禍。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也難怪詩人龔自珍會滿腔悲憤地向天吶喊:“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關初中歷史概念中政策措施之類的理解,學生光憑教科書中的敘述是遠遠不夠的。而以微課的形式將此類歷史概念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那么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能依據微課的條陳縷析、抽絲剝繭式的可視化講解領會歷史概念的來龍去脈。例如新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其中的第一節 “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篇幅占到全課書的五分之四,敘述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大業所推行的各項政策措施。內容龐雜、條理不是特別清晰。學生僅靠教科書的學習終究只學到皮毛,不能形成系統的概念框架。只有置身其中、親歷親為方能消化吸收課本中的東西。為此,教師特意制作了一個微課《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將課本中的文字敘述變成可視化的圖文講解,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引人入勝,令學生產生“似曾相識”之感。微課根據課本內容,按時間順序向學生展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對臺政策及措施,即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政府確立了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 “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1992年,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1995年1月,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2005年,胡錦濤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 “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兩岸實現“三通”;2015年,習近平同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學生通過這一可視化的微課學習,對“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這一歷史概念有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脈絡,沒有了純粹文字概念的枯燥無趣之感。
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歷史概念的學習若要從模糊到清晰 ,借助于微課這一可視化手段或許能夠引出源頭活水來。在解析《2016學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初三歷史試題》中的一道考題時,教師以“貨幣圖案中蘊含著什么歷史信息?貨幣圖案中為什么會有這些歷史信息?如何看待貨幣圖案中的歷史?”為線索介紹貨幣圖案中的歷史,引出一些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人物概念及其他歷史文化概念。貨幣圖案因此成為學習歷史概念的的一條貫穿始終的渠道。學生通過這條渠道興致勃勃地認識了解了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信息。
微課《貨幣圖案中的歷史》循著貨幣圖案這一線索,借助于埃及鎊、美元、歐元這三種媒介,依次向學生展現了“獅身人面像”的前世今生、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四位歷史人物(華盛頓、杰斐遜、林肯、富蘭克林)的豐功偉績、歐洲最有代表性的幾個歷史時期(黑暗時代、文化復興、啟蒙運動)的標志性建筑風格及歐盟的舉足輕重。學生憑借著這一微課平臺,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一大串的歷史概念,加深了對這些歷史概念的理解,真似有源頭活水來。
總之,通俗易懂的微課對于初中歷史概念的學習與理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它直觀可視,行之有效。教師若能一如既往地潛心研究、用心制作、巧妙運用,那么歷史概念可視化學習模式的微課就一定能夠最大化地引領學生融會貫通歷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