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查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地質活動的真實記錄,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經過多年積累,形成了種類豐富的地質資料,有計劃地對歷史地質資料進行整理、掃描,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實現地質檔案的數字化建設將使地質信息資源服務現代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管理、人員的素質及設備等方面的問題也直接影響數字化的建設,必須統一規劃,科學推進。
關鍵詞:地質檔案;數字化;管理
數字化信息資源的積累與管理是地質工作信息化的核心,地質資料數字化是地學基礎數據庫建設的一部分,是地質信息資源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現代地質工作極具價值的成果[1],加快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是提高地質資料信息利用速率的需要,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加快國家信息步伐的需要,也是我國地質工作事業發展的需要。為此,地質資料管理必須變傳統管理模式為數字化管理模式,建立起規范的、可共享的分布式地質資料數據庫體系,以適應地質事業發展的需要。
1 我院地質資料數字化的現狀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建隊的水文地質隊之一。建院六十多年來,技術服務領域涉及水工環地質勘(調)查、地質災害勘(調)查、遙感地質調查、巖土工程治理、地球物理勘探、水地質鉆探與鑿井、工程測量、礦山環境地質勘查、水土巖測試、監理等眾多專業,為國家和河北省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形成了種類豐富的文字、圖表、圖片、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參考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查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地質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地質勘查時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原汁原味”的地質信息數據[2],是無數地質職工辛勤奉獻的心血結晶,更是研究地質環境演變、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資源。由于年代較久,受地勘單位本身發展變革影響,這些歷史地質資料保存條件較簡單,保存現狀堪憂。尤其20世紀50-90年代的地質檔案資料大多為手抄本、鉛印本和打字機打印本,圖件多為藍曬圖。隨著時光流逝和資料的借閱使用,紙張逐步老化、脆化甚至破損,藍曬圖開始褪色,字跡逐漸消逝,有些資料無法再繼續使用。
2 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當前,隨著礦業開發、國土整治、城市規劃建設、旅游地質工作的開展,各級政府、工業部門、礦廠企業、集體、個人對多種資源信息的需求不斷擴大,地質資料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服務領域越來越廣泛。?。▍^、市)級地質資料館的資料主要來源于各基層地勘單位匯交的成果地質資料,基層地勘單位保存的原始資料又是匯交成果資料的基礎和依據。
在這個大背景下,地質資料的管理、開放利用以及社會服務也隨著信息技術全面融入社會生活,數據積累和信息爆炸引發“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發生了變化。與傳統的資料館藏資源相比,大數據時代下的地質資料具有載體形式多、數據格式多、信息量龐大的特點,給資料管理與應用服務帶來了新的挑戰。各基層地勘單位保存的大量原始資料,賬目都未能實現電子化,原始資料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基本處于盲區,傳統紙介質資料和手工管理模式,嚴重阻礙了地質資料推廣、應用和開發[3],有計劃地對歷史地質資料進行整理、掃描,合理保護、開發、利用,使這些地質信息資源服務現代經濟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促進地質資料全社會共享,并有利于地質資料的安全和長期保存,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及利用效率,實現地質資料的長期完好保存,為我院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提供基礎,為社會提供長期、連續、準確的基礎地質數據和資料,開展河北省水勘院地質資料電子化、數字化工作十分必要。
3 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面臨的幾個問題
3.1 地質資料的管理有待提高
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參考地質資料等都是我單位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管理多數仍停留在接收、歸檔、匯交、保管等較為原始簡單的階段。借閱工作仍是被動等待用戶上門,資料查詢仍以紙質目錄為主,鮮有詳細的電子賬目,借出資料依然是實物資料,“重收集輕開發”“重保管輕利用”,滿足于“閉架借閱”“你用我借”的傳統管理觀念[4]。經歷六十余載的累積,地質資料數量可謂是“海量數據”,然而如此巨量的資料基本都處在冬冷夏熱的“陋室”內,隨著歲月的流逝紙質不斷地老化、褪色,加之使用時反復折疊、磨損,大批資料已經嚴重受損。管理人員與辦公設備僅能維持資料的歸檔、整理和入庫等日常工作,無力也無意識去開展清理和資料開發工作,保存手段原始,管理方式落后,與全國及?。▍^、市)級地質資料館內恒溫恒濕的精密空調、氣體噴霧消防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電子閱覽室等管理相距甚遠。
3.2 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加強
人是地質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之本,人的素質決定了地質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率。在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時代,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需要一批既懂得信息技術,又懂得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需要一批具有傳播、開發、研究與利用地質資料能力的有競爭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地質資料館員。由于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對外面先進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使自己的方法和設備跟不上社會進步的節奏。
3.3 地質資料的管理設備有待更新
目前,地質資料管理的配件及設備相對滯后,達不到數字化要求,數字化工作是需要借助大量的硬件設備才能完成,雖然利用計算機管理,打很多資料都還停留在目錄級的錄入管理,文字報告、圖表等很多沒有進行數字化處理,仍然以紙質形式進行管理與利用,沒有真正實現地質資料的數字化管理,也缺乏數字化所必備的高分辨掃描儀、專業的服務器等。另外,地質資料缺乏先進的軟件進行系統管理,導致資料信息錄入、查詢不便,且容易產生誤差,給資料管理人員和查閱資料用戶帶來諸多不便。
4 統一規劃,科學推進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
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建設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有統一的規劃,系統的措施,才能保障地質資料數字化及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系統的
建設。
4.1 目標任務
(1)對已有電子版的Word、Excell(WPS)文檔資料進行PDF格式轉換;對電子圖件進行JPG格式轉換。(2)對無電子版存檔的資料進行掃描并轉換為PDF(文本),圖件掃描保存為JPG格式。(3)掃描過程中對已破損的資料進行修復。(4)按單項目完成著錄表。(5)對完成轉換與掃描的成果文件進行刻盤保存。(6)上傳電子資料至管理系統的終端儲存服備器。
4.2 保障措施
(1)加強管理、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軟件。(2)配備必要的資料信息處理設備和一支具有高素質、有責任感的隊伍。(3)加大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的投資力度,提供資金保障。(4)監督制作數字化全過程的工藝流程,保證每道工序的規范性,確保電子文件瀏覽檢索無誤。
建立與完善內容齊全的地質資料數據庫是地質工作信息化必須經歷的過程,用信息化建設思想總攬全局,實現原始地質資料管理歷史性突破和跨越,使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與全社會信息化同步發展[1]。
參考文獻
[1]姜作勤.地質工作信息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4(9):839-845.
[2]國土資源部.原始地質資料必須依法匯交[EB/OL].(2012-12-17)[2016-02-28].http://www.gov.cn/gzdt/2012-12/17/content_2292271.html.
[3]施紅棉.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工作現狀和發展趨勢[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9(3):344-347.
[4]倪云英.論地質資料檔案館信息化建設——以浙江省地質資料檔案館為例[J].浙江國土資源,2012(5):45-47.
作者簡介
李盛楠(1981-),女,漢,河北張家口,大學,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館員,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