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承擔著主要責任,對社會穩定、危機事件處理有直接影響。本文首先對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責任進行簡單分析,并結合幾個影響較大的公共危機事件,探討地方政府責任的有效發揮策略,以期促進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管理能力和公信力的提升。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地方政府;責任研究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各地區經濟不均衡發展等問題的客觀存在,導致許多社會矛盾問題浮出水面,容易爆發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地方政府承擔著轄區內的公共事務管理職責,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過程中,需要采取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有效的處理辦法,盡可能的降低公共危機事件的損失后果及社會負面影響,從而確保地方政府責任的正常履行。
1 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責任
自羅伯特·哈登等提出新公共服務理論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以民主和公共利益為核心對傳統體系進行了重要變革,使政府整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站在公共危機管理角度,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公共事件發生后相關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如果不能及時對其進行控制和管理,更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而地方政府則是公共危機事件處理的主要責任主體,具體承擔著法律責任、政治責任、道德責任、專業責任、侵權賠償責任等。因此,有學者將地方政府看做一個“責任集合體”。羅伯特在新公共服務理論中則提出,地方政府行為符合民主、道德和公共利益,比追求效率和處理效果更加重要。從近年來發生的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蘭州4·11水污染事故、青島11·22輸油管道爆炸事故等公共危機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責任的發揮對事件處理有至關重要的影響[1]。
2 公共危機事件案情回顧
為了更好的探討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承擔的責任以及在責任履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近年來發生的幾起影響性較高的公共危機事件進行回顧。具體包括:
1)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該事故發生于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的一家物流公司危險品倉庫。爆炸影響范圍廣,造成傷害嚴重,距離爆炸現場400m左右的一處停車場上千輛汽車被焚毀,周圍約有1.7萬戶居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損傷。據周邊物流公司反映,該公司危險品倉庫附近經常聞到化學氣體味道,園區內物流企業曾到相關部門舉報,但一直未得到處理。發生爆炸后,消防官兵于第一時間感到爆炸現場進行救援,但由于現場存有大量化學危險品,在滅火救援過程中又發生多次爆炸,造成消防官兵大規模傷亡。經統計,本次事故遇難總人數為173人,消防人員為104人。該事件經由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快速傳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當地政府部門的責任缺失現象明顯存在,事件發生后17個小時才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外界猜疑。而在此期間,各種媒體中流傳的不好猜測加劇了社會公眾恐慌,社會負面影響十分嚴重[2]。
2)蘭州4·11水污染事件,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蘭州主城區的唯一供水單位,在3月期間,有民眾反映自來水有意味,相關部門對該水務公司的水質進行檢查,發現多項指標都存在不達標現象,其中苯含量已達到10.66微克/升和13微克/升,超過了國家標準的10微克/升。后續監測中發現,自流溝水的苯含量甚至達到170微克/升。該公司上報蘭州市政府后,經過11個小時政府才做出回應,稱“未來24小時,自來水不宜引用,其他生活用水不受影響。”但由于未詳細說明,引起民眾恐慌,開始進行“屯水”,而且由于事件處理不及時,導致市民在事件爆發前后的8d時間里,可能引用了苯超標自來水,對政府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3]。
3 發揮公共危機管理中地方政府責任的策略
3.1 加強政府監管與檢查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共危機事件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為及時、有效的履行監管和檢查責任,導致前期的問題現象沒有被及時發現,最終導致事件爆發,在社會各個層面造成惡劣影響。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從加強政府監管的角度著手,確保地方政府責任的正常履行。比如在上述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中,如果政府相關部門接到園區內物流企業的舉報后,能夠對事故企業進行徹查,提早發現問題,就可以避免這一爆炸事故的發生。作為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主體,地方政府必須在平時對各個行業加強監管,嚴肅執行相關審批流程,督促企業整改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發揮建設局、環保局、衛生局、執法部門和水質監管部門等的共同作用,構建一張嚴密的監管網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作用。
3.2 改善政府信息發布機制
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地方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及時向社會公眾披露事件相關信息,引導社會輿論發展方向,及時制止非法分子借助公共危機事件,傳播謠言或反動信息,從而防止引起更大范圍的公眾恐慌。如果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故意隱瞞實情、發布虛假信息或存在遲報、漏報的現象,則會引起社會公眾的不滿,為非法分子捏造事件信息提供空間。因此,地方政府必須盡到信息主導責任,改善政府信息發布機制,建立由信息報告機構、發布機構、評估機構聯合組成的應急平臺,通過多種媒體渠道發布真實的事件信息,并確保信息詳盡,對公眾作出正向引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情應對法》及相關地方法律法規中,也有關于地方政府信息發布責任的明確規定,應根據法律政策規定,一公開透明的方式引導公眾輿論,消除恐慌,最大限度的降低事件損失。
3.3 快速進行應急物資調配
在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人員及物資的調配對事件救援效果有直接影響。特別是應急物資,平時被分別存儲在不同部門,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事件,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各類所需物資調配到現場,共應急救援使用。發生公共危機事件本身就會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產生一定影響,地方政府組織或參與的應急救援活動,則是挽回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關鍵途徑。因此,必須在平時建立快捷高效的應急物資保證系統和調配系統,合理布置物資存放地點,減少調配過程消耗的時間。應急救援物資管理包含購置、儲備、調撥、使用、回收等多個環節,應采用先進的信息化倉庫管理系統,實現全市救援物資的聯網管理,明確各方主體的應急物資調配責任,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機事件相應速度和處理能力。
3.4 健全行政問責機制
行政問責機制是確保地方政府能夠履行公共危機事件管理責任的重要保障。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出,如果相應職責劃分機制和責任承擔機制不夠明確,就容易出現權力向私人化過渡的現象,導致地方政府責任無法落實到位。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實現行政問責機制標準化和程序化。即通過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使地方政府及其他責任主體,在公共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明確自身承擔的具體責任,并按照制度規范執行操作,避免出現權責交叉或邊界模糊的問題。比如在危機公關方面,政府行政要員要及時開展公眾危機公關、媒體危機公關工作,安撫民眾的恐慌情緒,與各方主體進行良好溝通。否則,應承擔由此導致的社會部穩定風險責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的監督、調查、信息發布、事件救援等方面都承擔著重要責任,通過全面履行各項職責,做好相應工作,可以將發生公共危機事件的損失降至最低,控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并維護社會的基本穩定,實現對公共危機事件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葉勇,王俊巧.新公共服務視角下公共危機管理政府責任研究——以蘭州“4·11”水污染事件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18(06):19-24.
[2]喻婷. 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5.
[3]楊振華.初探公共危機管理視角下的政府責任[J].才智,2013(23):189.
作者簡介
鄭陽(1984-),男,北京人,本科,政治學危機管理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