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菲
摘 要: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要求必須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本文從民商法中信用的定義、信用體系構建角度出發,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關于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思考:一是強調和提高誠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民商法中加強信用權建設;三是構建針對不同市場主體的信用體系。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體系
完善的信用體系能夠保障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隨著全球性經濟交流的日漸深化,由信用缺失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正逐步增加,地溝油、皮革膠囊、三聚氰胺奶粉的出現無不刺激著公眾的神經,構建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已迫在眉睫。民商法將“誠實”和“信用”作為基本原則,對于市場行為的規范化、市場環境的凈化、人們價值觀的樹立均有有效促進作用。本文從民商法中信用的定義入手,探討信用體系構建的意義,提出了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路,以期為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學理性參考。
1 民商法對信用概念的界定
義務的履行情況是民商法中評價國民信用的依據。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是信用最基本的問題,具體內容有:第一,一旦簽訂書面合同或者達成口頭協議之后,當事人(亦即民事主體)就負有義務履行協議所規定的事項,其中包括按時足額償還債務和違約的賠償責任;第二,為了規避風險,簽訂書面合同或口頭協議的雙方,最好充分了解對方的信用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信用代表了民事行為人的償還債務能力。現今國內民商法對于信用一詞,并沒有形成大家均認可的統一定義,有的學者認為“信用”是反映民事行為人經濟償付能力的經濟評價;有的學者則認為“信用”是在民事行為人經濟實力基礎上得到的社會信任和評價。
2 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重要性
2.1 市場信用體系的需求
信用是維系市場交換的基本前提,同時也對社會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目前中國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有對社會的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約束。但是因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導致了對信用市場的監督管理比較薄弱松散。為此,需要將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納入法律的框架中來。信守承諾是市場商品交換活動的保障, 良好的信用有滿足市場的交換規律,確保交易活動能夠順利實現。在日常的經濟活動當中信用制度提示著我們社會范圍內將逐步形成信用體系。從直觀方面來看,信用體系使經濟事件得到及時處理,有助于市場當中的企業擴大交易的規模,并幫助企業維持社會的良好經濟秩序。
2.2 市場對信用立法的需求
信用秩序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市場主體的相互交易行為,能夠保障確定預期的正式的制度和增強交易信心。資金拖欠問題一直是我國企業面臨的較大問題,且朝著愈演愈烈的方向發展,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 基于法律視角探討我國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策略
3.1 強化誠實信用原則的地位
當前,我國信用問題也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深入需要不斷的改進。社會信用缺失給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民商法信用體系,促進市場體制改革的發展。如果他們在交易過程中出現了信用缺失勢必會給整個市場網絡帶來連環反應,特別是各營銷活動。當彼此之間信用缺失,就會引起信用缺失。因此,要用法律的手段健全信用體系,提高社會效益。我國企業面臨著外來的壓力和挑戰,面對世貿組織,信用系統也成為了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要環節。信用體系要充分地融入到人權、物權以及債權等相關法律制度當中,并充分的將誠實信用理論滲透到我國的民商法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當中。由于誠信立法必須以可操作性與實用性為基礎,充分地分析民商法并逐步完善。所以,在具體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對民事主體的義務、責任進行界定和劃分,保障當事人在具體的法律執行中意識到誠實信用的重要性。還要促進各企業能夠平等地參與到經濟競爭中來,在平等中完善司法救濟制度。
3.2 以確立信用權保護信用利益
信用權作為單獨的人格權的一種。享有信用權的主體包括信用權的構建,需要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有效的保護當事人的信用利益。
3.2.1 堅持信用法制性
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內不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謀求快速而穩定的發展。因為如果信用得不到保障會得到世界其他國家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抵制和懲罰。在融合的前提下從根本上確保該理論原則滲透到民商法涉足到的各個領域中。
3.2.2 保持利益均衡
市場主體需要充分考慮信用涉及到的各個領域,并結合自身的基本情況保證自己不再用謊言欺騙他人。該利益主體需要用正確的方式樹立企業信譽,采取多種手段維護各方利益主體均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從采購到銷售,從融資借錢到給員工發放薪酬都是公司信用的
體現。
3.3 構建不同信用主體的信用體系
3.3.1 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
企業在現階段更重要的是要能夠保護具有良好信用的企業。比如說,三鹿奶粉中出現三聚氰胺事件,因為一家企業的失信行為帶動了社會出現的現象。所以,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不容易受其他企業的違規行為影響。
3.3.2 個人信用體系
我國當前法律中,在個人隱私方面的法律法規難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信息。在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中應對這一方面進行保護。例如在信息的獲取上,應確保個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安全。賦予個人信息修改的權利,對于非法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行為應通過法律武器進行制裁。同時在權利受到侵害后,當事人能夠獲得一定的法律性補償。首先要界定清楚,個人信用資料的征集和傳播不可避免的會觸及隱私權都屬于個人隱私范圍。關于信用信息的隱私權應當通過制定新法或修改相關法律來明確的規定個人對其信用信息資料享有的權利,例如:資料收集人未按照所申明目的使用信息、不當泄漏甚至出售給第三方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等予以明確。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要尊重人權,在相關規定的基礎上用積極的態度投身于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中。另外仍然需要有所調整。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更離不開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并加以保障,只有政府、企業還有個人都能夠遵守誠信才能向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當前法律中,在個人隱私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在獲取個人信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危害個人的隱私權益。在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中應對這一方面進行保護。例如:在信息的獲取上,應得到當事人許可信息獲取的合法性,并保障獲取信息的渠道賦予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個人信息修改的權利。
3.3.3 完善公司信用體系的建設
從法律的視角來看,信用是市場主體童叟無欺的重要保障,也是信用體系構建的根本。若市場主體未滿足信用要求,就必須對自己做出的行為負責。因此,面對信用的缺失,完善信用體系,急需法律與有關部門對市場主體信譽的充分重視。在市場當中,決定公司信譽主要是人和資本,所以公司信用的建設與完善可從下列兩點著手:第一,平衡并協調市場當中的利益主體。人的信用與公司信用的關系存在一定的個性與共性,公司人員若缺少對公司利益方面的追求則會逐步失信,治理目標將難以實現。第二,資產與資本這兩個概念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對公司信用進行優化可延續法定制資本的使用,這個過程當中為企業信用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法律的角度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
4 結束語
民商法是通過當事人履行義務的程度來劃分和界定信用的。信用是現代社會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必備的道德理念與法律意識。信用是構成相互信任的經濟和法律關系,其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強調誠信地位,強化完善基于各市場主體的信用體系,從而促進社會健康穩定發展。誠實信用有利于規范市場行為,而且還有利于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趙燕君.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8(02):64-65.
[2]楊錕.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0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