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海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是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重慶市開州區作為一個農業比重較大和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農業大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成為必然抉擇。
1 制約重慶市開州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1 農業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產業裝備不協調
全區旱澇保收面積只占耕地面積的18.0%,多數水利設施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久失修,設施老化,百年老塘仍然存在,部分已超過規定使用年限,抗災減災能力弱;機耕機播條件滯后,屬于丘陵山區,田塊小、落差大,機耕道少,生產和收割仍以人力、畜力為主,大中型機械下不了田,到不了地,不利于機械化耕作,全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獲機械化水平只有33.0%,低于全市、全國平均水平。
1.2 主體資源要素與現代農業產業要素不協調
主要表現為農村“三化”(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農民兼業化)現象。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尤其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不愿意留在農村,不愿意務農,農村勞動力從絕對富余向結構性不足轉變,農村常住人口逐年減少,部分村社出現了“人走房空地荒”現象。農村實用人才占農村勞動力比重僅為1.6%,受過中等及以上農村職業教育比不足4.0%,生產經營性人才嚴重缺乏。
1.3 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協調
重慶市開州區山多地少且土地“零散碎”問題較為嚴重。全區大多數地方仍然是小農經營模式,還沒形成規?;?、標準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不能大量利用農業機器設備,主要依靠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土地經營“高分散”短期內難以改變。土地經營高度分散,限制先進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縮小了農業生產收益空間。土地流轉市場不健全,農業規?;洜I進程緩慢,嚴重影響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1.4 農業產業化水平與特色產業發展潛力不協調
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的基地不大、規模化程度還比較低,特別是有影響、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業園區特色不明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整體水平不高,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率偏低,缺乏具有一定實力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競爭能力較弱,存在“兩多兩少”的現狀。一是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二是“大路”貨多,名牌產品少。全區農產品品種多、數量多,但有影響、有特色的品牌的不多,全區市級名牌農產品只少,國家級名牌農產品還是空白。
2 推進重慶市開州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2.1 加大農業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要繼續實施農機農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以及糧食直補等,提高補貼標準;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創新金融產品,優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確保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農業發展,采取有力措施刺激民間資本向“三農”方向傾斜,保障資本向“三農”方向流動。要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加大政府水利建設投入,加快農村防治自然災害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防治自然災害系統。要加快關鍵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和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
2.2 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優化區域結構,著力構建“一圈三區”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即環湖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圈、“三里”河谷綠色高效農業發展區、西南部中淺丘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區、北部中高山山地生態農業發展區。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構建“33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即穩定發展糧油、蔬菜、生豬三大基礎產業,優化提升以柑橘為主的水果、以山羊為主的草食牲畜、以大鯢為主的生態魚三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中藥材、飼料桑兩大區域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整合發展,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為依托,探索農業園區型、休閑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
2.3 實施強農戰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提高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全市、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米、優質果蔬、優質水產等農產品發展成為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2.4 深化農村改革,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活力
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村土地資源活起來。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結合當前農業發展形勢,重點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經營管理制度,創新林業水利發展機制,實施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完善地票制度功能,深化農村金融保險服務。推進農業經營體系創新,讓農村經營主體活起來。大力培育種養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多元化服務組織,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著力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家庭單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并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
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