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林 曾軍宏
木葉天目茶盞具有鮮明的吉州窯產品特征,體現了窯工們把握釉面材質語言的高超技藝。木葉天目盞是在宋代社會經濟、政治、藝術、民俗文化和燒制技術等社會意識形態下獨立發展而來的文化范本,從美學的深層次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格調和審美趨勢,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宋代吉州窯是一座典型的綜合性民間窯場,以生產日用瓷為主,產品組合非常豐富,在江南地區很有影響力。吉州古窯始創燒于晚唐,盛于兩宋,延續至元末,歷經了1200年的形成、興盛和衰微的過程。其窯業規模在宋代是比較龐大的,匯集了眾多的工匠。北宋時開始燒制黑釉瓷,南宋時達到鼎盛,在吉州窯眾多產品系列中,它是品種最多、產量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陶瓷類別。
黑釉的燒制起源于東漢,與青釉的創燒是一脈相承的,早在商代,青瓷就已經燒制成功。在焙燒青釉的過程中,色釉中的成色劑氧化鐵被還原成為氧化亞鐵,燒成青瓷。如果成色劑中的鐵元素含量超高,則生成黑釉。發展到宋代,黑釉瓷的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窯場遍布南北各地,在質量與數量上均創歷史新高峰。
吉州窯黑釉瓷器皿以渾然天成、樸素清新的意趣,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其釉面裝飾工藝別具匠心,面貌獨特。采用當地的天然黑色釉料,使原本沉悶單調的黑色釉焙燒出變化多端的釉色。吉州窯黑釉茶盞造型優美,胎體稍低,高度、口徑比較協調,為“芒口、小淺圈足、唇微外卷”的斗笠碗造型,適合單手拿握,這種造型被公認為宜于試茶、點茶、斗茶和品茶。
吉州窯黑釉茶盞早期為單色釉,隨著黑釉茶盞裝飾工藝的不斷創新,南宋時已經出現多種窯變黑釉,吉州窯茶盞中的鷓鴣斑盞、剪紙貼花盞、玳瑁斑盞、兔毫斑盞、木葉天目盞都是傳世珍品,反映了吉州窯釉面裝飾技術上的極高造詣。其中,木葉天目盞和玳瑁盞在東京國家博物館均有收藏,被日本列為國寶級文物。
木葉貼花茶盞的裝飾具有鮮明的吉州窯產品特征,始燒于北宋,南宋時品質最佳,生產量也最多。木葉天目盞與吉州窯其他黑釉茶盞胎質類似,也沒有采用不同的胎體,胎體偏厚利于保溫。木葉紋裝飾以天然桑葉貼于茶盞壁,再施釉焙燒。桑葉的葉脈紋樣清晰而又生動地浮現在盞壁黑釉之上,釉色純黑如漆,樸實中蘊藏著鬼斧神工,體現了窯工們把握釉面材質語言的獨特技藝,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作為吉州窯最具時代特征的獨特品種,“木葉天目盞”這種最有特色的獨創是基于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呢?哪些有利條件最終催生了木葉紋天目茶盞的產生與發展?
一、兩宋時期的時代變遷
宋代是封建社會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北宋的建立結束了政權割據的社會狀況,這一時代變遷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宋代土地私有制繼續推行,地主經濟逐漸取代了莊園經濟,商業性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為兩宋時期手工業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北宋官辦手工業是由多個路級機構監管,結果反而使得官營手工業日漸衰落。與此同時,廢除了限制工商業發展的禁令,日中而市的坊市分離制度逐漸解體,市場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消失,城市格局也突破了閉塞的市井局限,市坊合一的格局形成,一種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產生,為民間手工業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民間手工業與商貿快速繁榮起來。娛樂性行業也進一步發展,市井文化隨之應運而生,茶肆文化興盛,城市中各類茶坊排列得都很密集。除府治外,還有很多設在茶葉集中運銷的村鎮,由此刺激了茶葉的相關產業諸如制瓷業的繁榮,陶瓷業的平民化與市場化特點日益凸顯。陶瓷窯廠亦工亦商,既有設計生產的任務,又兼有銷售性質。
受北宋后期與遼、西夏和金的戰爭影響,到南宋時,經濟文化的重心完成了南遷。南宋政權以手工藝品的對外貿易作為經濟來源,民間私營作坊有了更大的發展。陶瓷的生產和對外出口是宋朝和國外貿易的重要商品。在這一背景下,江西制瓷業迅速發展,窯場規模擴大,產量增加。宋代吉州窯產品成為海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商品之一,黑釉產品遠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宋代,吉州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對黑釉瓷的發展非常有利,當地人口加速增長,社會經濟文化進入繁榮發展時期,農業與商貿興盛,墟市與草市大量設立。吉州文化積淀深厚,地理環境很優越,水陸交通發達,瓷土與燃料資源也很充裕,為吉州窯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北方的戰亂也使中原許多陶瓷工匠南遷,北方制瓷技術由此流入吉州窯。作為民間窯場的吉州窯,沒有過多的金科玉律,窯工們創作思想比較自由,這也為陶瓷藝術提供了寬廣的創作空間。
二、宋代的審美趣味與民間習俗
作為大眾時尚取向與文人風范的體現,宋代茶器承載著宋人文化生活樣式。程朱理學思潮在宋代有很大的社會影響,琴棋書畫、品茗飲茶成為文人儒士托付性靈的雅事,面壁參禪式的斗茶需要滌除一切雜念而靜心冥想,這正好與宋人注重內省功夫的美學觀念相契合。文人雅士推崇非理性化的形式,自然含蓄、簡約質樸的風格為世人所推崇,對質地紋理抽象美的尊崇也臻于精微乃至極致。
宋人對單色釉情有獨鐘,黑釉茶盞釉層蘊潤,靜謐的色澤中折射出悠遠的意境,反映了宋代美學對樸素簡潔、自然淡雅內在韻味的追求。我國審美標準以及樸實的民俗風格在宋代這個儒雅的時代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宋代茶具的典型代表,吉州窯黑釉茶盞即暗合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釉色靜謐、含蓄、淡泊又不失自然之美,又體現了宋代新興的文人溫厚平和的品格。
百姓是陶瓷最終的消費者,吉州窯作為一座民窯,也是當時當地社會生產生活的反映。宋代吉州的廬陵文化對黑釉器的裝飾審美自然會產生深厚的熏陶。自唐代以來,古廬陵地區人文氣息活躍,教育發達,人才輩出,在宋代還孕育出一批有影響的政治家與文學家,豐厚的文化底蘊必然融入到作品中。
宋仁宗時期,禪宗迅速發展,禪僧與廣大民眾渾然一體,使用黑釉器成為禪宗美學的一個標志性特征。吉州窯所在地吉州處在禪宗文化最活躍的核心地帶,農禪制的產生使得吉州寺院林立,黑釉器釉色、器型深受其影響,也就在這一時期,吉州窯開始出現黑釉器。當時,寺院里禪僧社會民俗活動頻繁,茶盞、茶葉可以說是禪宗文化的衍生品與媒介,以黑釉器作為寺院供器符合禪宗追求貧苦之德的觀念。
吉州窯窯工會理自然天機,以桑葉為茶盞的裝飾,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整體,毫無斧鑿的痕跡。作為宋代黑釉器物中最名貴的工藝珍品之一,與宋人“追求自然的質樸野趣”這一美學追求相契合,以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反映出時代的審美趨勢。同時,這也是古廬陵人文化思辨方式的傳達,反映當時當地人們的情感和當地的民俗文化。
三、宋代茶文化的繁榮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歷來有“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看法,發展到宋代,茶文化進入鼎盛時期。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啜英咀華,較筐筐之精,爭鑒裁之別。”王安石《議茶疏》云:“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宋代經由皇親國戚、僧人、道教及文人雅士的推動,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百姓,尚茶之習日趨流行,斗茶活動風靡全國。不論是宮廷、達官貴人、寺院僧人,還是文人墨客、黎民百姓都以茶為必需品,因而茶盞需求量龐大在情理之中。在文人墨客的推動下,宋代茶藝被推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儒學觀念也融入茶藝中,新興的斗茶文化升華到精神層面上,迅速興盛起來,制茶方法與飲茶方式不斷改進。宋代文人士大夫引領茶文化潮流,將茶與藝術、茶與人生結融合。在品茗的同時,品瓷也成為一種生活時尚,品瓷是對茶盞的造型及裝飾的鑒賞,更是對人文精神和內在品格的評判。
“斗茶”雙方互相衡量水的優劣、茶葉的等次、茶具的檔次。宋代“斗茶”采用加工后半發酵的白茶,首先蒸壓成茶餅,再研磨成細粉末。“斗茶”時在茶盞中加入茶末,以初沸的水沖茶,茶湯調勻后湯面上會泛起一層白沫。攀比名次勝負,一是茶色的亮度與色澤,茶色白為品級高;二是觀察茶盞內沿的水痕,與茶面湯花相接處水的痕跡,衡量盞中白沫保持時間的長短,水痕先出的一方為負。宋人祝穆在《萬輿勝覽》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對茶具提出了一些新的講究,黑釉盞呈現較深的底色,利于襯托白色湯花,觀察茶湯之優劣,胎體稍厚重,利于保溫,適應“斗茶”的需要,因而備受推崇,成為斗茶專用的瓷器。
茶盞應適應茶事,吉州窯的高產與兩宋民間盛行的茶俗“斗茶”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座綜合性民窯,吉州窯生產的產品要面向的目標消費群是廣大的百姓,社會需求量極大。吉州窯黑釉瓷器,尤其是“黑釉盞”是歷史遺留的智慧,正是順應兩宋時期這一尚茶時尚而繁榮發展起來的。“斗茶”對審美的需求,刺激了黑釉茶盞裝飾工藝與制作技術的改進,最終促成“木葉紋”的工
藝創新。
四、先進的窯爐和燒成技術
宋代瓷具的產量和質量提高很快,制瓷技術日趨成熟,具備了生產高品質陶瓷的技術條件。各地窯場的燒成工藝不斷改進,裝飾手法也有較大創新,形成了吐故納新、百家爭鳴的局面。
吉州窯主要生產民間日用瓷,以盞、碗為主要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吉州窯作為一座以生產生活用日用瓷為主的綜合性民窯,經濟利益是很重要的,這一點與官窯的精細制作截然不同。吉州窯的窯業屬性決定了制作技術以及燒制方法的選擇。吉州窯在仿造中不斷進步,釉色非常豐富,生產的綠釉、褐釉、乳白釉器皿顯然受到北方窯系的影響,燒制的青白釉、黑釉、黃釉又具有南方窯系的特點,生產技藝方面在北宋時借鑒和推廣了定窯裝飾工藝及先進的覆燒技術。發展到南宋時期,其又受建窯、龍泉窯的影響,特別是建窯的釉斑技術對吉州窯結晶釉的燒成工藝也有明顯的影響,豐富了產品生產方式。
吉州窯黑釉盞快速發展與窯場深厚的制瓷技術有關。有些黑釉品種對火候、溫度要求很高,例如,兔毫釉的燒制工藝和機理形成就依賴先進的窯爐技術,而木葉天目盞燒制工藝難度更高,這種獨創的技藝非常難掌握。古代吉州窯燃料用柴草。1982年,人們在吉州窯挖掘出一座龍窯遺跡,這種窯型升溫快,耗費的柴草很多,需要有很大的火力,優勢在于產量大。青原山松柴眾多,松木多油脂,火焰長,能維持還原焰,在燒制結晶釉瓷器時,松柴的火力能使釉面形成出乎意料的色澤、斑點、紋理,每一件黑釉產品的釉色千姿百態,各領風騷。
生產黑釉瓷的胎料與天然釉料在古廬陵都非常富足。吉州窯的黑瓷釉釉層稍薄,釉面出現了細碎的小裂紋,其黑釉結晶斑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釉斑與釉面相映成趣。吉州窯窯變釉以硅酸化合物釉料作為底釉,通過獨特的燒成技術,燒制出多種釉色,對溫度、時間、火候等窯變工藝的控制很成功。釉中鐵的含量較高,而鐵在釉中的存在狀態與燒成工藝的控制密切相關,由于燒成溫度、冷卻氣氛與釉的化學成分的細微差別,人們創燒出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的黑釉器。高檔產品通常施釉兩三次,采用噴、滴、灑、涂等技藝涂抹底釉作為呈色劑的色釉,通過增加間層以及控制工藝條件的波動,創燒出鱔皮黃、兔毫紋、鷓鴣斑、油滴斑、虎斑、玳瑁斑等諸多紋樣,與同時期的窯場相比,吉州窯黑釉器品類是最多的。
吉州窯在積累我國制瓷技術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選取胎料釉料、成型工藝、燒成方法等方面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窯變結晶釉裝飾工藝。木葉天目釉的裝飾就是在這一不斷創新的技術背景下獨辟蹊徑而產生的。
五、結語
吉州窯木葉天目瓷作為天目釉瓷中最富特色的代表作品,是在宋代社會經濟、政治、藝術、民俗文化、燒制技術等社會意識形態下獨立發展而來的文化范本,從美學的深層次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格調和審美趨勢。木葉紋裝飾簡約單純的藝術情趣,是窯工們心靈與自然造化的融合,體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和含蓄內向的文化意蘊。
(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吉州窯木葉天目盞的禪宗淵源研究”(項目編號:17YS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楊樹林(1978-),男,遼寧葫蘆島人,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