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史是介于教育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因此教育史研究既有教育學研究的特點,同時也需借助歷史學研究的方法。史實既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也同樣是教育史研究的基礎。而過去的人與事都已失去了他們表達的權利,故后人需要借由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來研究逝去的古人古事。而我們采取什么立場來看待這些歷史遺存,對于還原歷史、認識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立場的介入可以使我們看到更多方面的歷史,也體現了歷史的復雜性。
關鍵詞:無立場思維;教育史研究;史實
1 無立場思維的定義
無立場觀點是趙汀陽在《論可能生活》中提出的。他指出,“無立場必須以懷疑一切為起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不準備接受和相信某一立場,而是表明著要接受任一立場都首先需要明證。這種對一切立場的懷疑比以往任何一種懷疑都更為徹底,因為這不僅僅是對關于世界的種種觀念的懷疑,而且是對操縱思想的各種思想方式的懷疑,它所展望的是思想對思想本身的革新。”[1]無立場不是否認所有立場,而是將所有立場觀點置于同一起跑線,使其處于平等地位,從而可以更客觀的評判不同的觀點,也能更理性的選擇不同的立場為我所用,適時轉變立場,而不拘泥于某一單一立場。
2 無立場使用的必要性
教育史是指研究者依托教育方面的史料來建構關于教育的過去,總結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探討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鑒,并預示教育發展的方向。研究者的“崇高理想”是對教育歷史的解釋能夠盡可能地接近教育的史實,教育史研究應盡可能保證確有其事或實有其事,并使研究者自己深入到過去的世界中去理解教育的過去,在過往的生活環境、觀念、思潮、社會結構中理解前人關于教育的想法、信仰及行動[2]。故有關過去的教育的史實是教育史研究的前提。
歷史學既有科學性,也有藝術性。如若一味強調客觀性,輕視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的不同,既難以彰顯史學致用的功能,也不利于堅持歷史研究求真的原則。[3]既然主觀參與不可避免,而不同的立場又代表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價值觀念,因此采取多元化立場研究歷史,可以更全面的認識歷史。
3 無立場的操作
3.1 充分搜集史料
史料的掌握是歷史研究的首要步驟,充足的史料掌握,可以使我們更充分的了解所研究對象的時代背景,能夠更充分的與研究對象產生思想共鳴,能夠更進一步了解研究對象。而無立場思維的運用則可以使我們在史料選擇上范圍更廣闊,同時也可以使用這些史料進行互證及互相補充。無論是與原有觀念相同的,亦或者與原有觀念不同,甚或是有沖突的史料,皆要平等對待。同時在辨別史料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人的知識優勢,根據已知的史實判斷史料的真偽。如果文本中出現了當時歷史之后的文化現象,則可以判斷文本為后人偽
造的。
3.2 充分利用史料
在此階段,我們應拋棄自身原有的價值觀,時刻提醒自己要以他者的觀點來理解并體驗古人的生命。而“人之情好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賢。”,這正是心理學中投射效應的反應。在此我們或許可以借用心理學的理論來盡量克服投射效應,因此在了解古人與古人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四最”,第一、最忌諱的是一廂情愿地將自己的理解、思維方式強加于他人。要明白古人與我們處于不同時代,無論是語言方式、道德觀念、社會風氣等思想層面,還是經濟發展、生產力等物質層面均存在差異。在此時了解古人應以行動者的角度理解古人的行為,而不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對其進行分析、批判。不要以現代的“應該如何”的價值評判方式去看待過去的事實問題,導致研究過程和所得出的結論受到個人主觀好惡或價值觀念的影響,即不能用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第二、最不可取的是永遠站在我是現代者,現代優于古代的角度,在一切交流交往中抱著現代優于古代的心態看待過去的歷史,缺乏古今交流的平等性、互動性。[4]第三、最根本的是根據既有史料學會揣度不同研究對象的性格與心理。既要學會根據史料正面了解感受一個人的性格與心理,又要能通過其親屬、好友、對立者等多方渠道全面認識研究對象。第四、最重要的是注重個體差異,拋棄現代人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評價,以既有的好或壞的意識去看待過往的歷史,往往會產生放大效應。即以已知結果看待過程,評價古人或古事時,對于成功的人或事,往往會放大其優點;對待名聲壞的人或失敗的事件時,往往會放大其缺點。
3.3 借古論今,闡述歷史意義
梁啟超在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曾提出,“歷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求得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新價值和供吾人活動之資鑒。”[5]在前兩個階段我們已經完成了“求得真事實”這個任務,而在予以新意義、新價值階段,則應該轉換立場。將古人立場與現代立場結合,運用現代立場來看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歷史對現代社會的借鑒意義。而不能再繼續困于“局中人”的世界,如果研究者一直處于“局中人”的立場,他就失去了“局外人”的優勢,失去了從歷史全局上,從整體上把握這一事件的可能。因此,在該階段,我們應該跳出當事人的立場,來看待分析當事人的行為對現代的啟示。
4 結論
4.1 樹立整體性觀點,注意到歷史上的不同群體
教育史研究要樹立整體的觀念,突破狹隘的教育史觀。即無論是著名教育家、普通教育者、教師、校長、學生還是其他對教育有貢獻的社會人士等等,都應注意到。過往的歷史時空是一個復雜的、由不同利益階層所構成的,只有在我們盡可能全面的注意到不同階層在那個時代所發出的聲音,我們才能更立體的認識過往的歷史。采用微小敘事,可以幫助我們通過不同階層、不同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了解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真實情況,將原有被歷史壓抑的聲音挖掘出來,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4.2 培養批判思維與質疑精神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可能會發現與原有意識不同的一面,而采用更多觀點看問題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更立體的世界。要樹立無立場的思維意識,平等對待所有立場,批判地對其進行辨別,對固化思維存有反思精神,從而可以使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古人與古事,能夠更真實的回到過去的歷史情景中,從多維度再現歷史。
4.3 用教育學意識作為歷史事實的統帥
教育史作為教育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兼具教育學與歷史學的特點,同時又應體現其自身的特色。教育史研究在認清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要凸顯其在教育學意義上的教育史研究的價值,故而在分析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要樹立教育學的立場。要運用教育學的問題意識去分析歷史上發生的教育現象,從而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也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陳露茜.教育史是什么?[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2017-08-09).
[3]葛風濤,李玉莉.歷史研究中“價值中立”的引入及其困境[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05):65-70.
[4]宋洪兵.論熊十力的“韓非學”研究——兼及“了解之同情”何以可能?[J].求是學刊.2013,40(05):14-22.
[5]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陳香(1993-),女,漢,天津,河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