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海外創立的第一所華文大學,位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所走過的歷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后半頁新加坡華文教育的狀況以及當地華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況,更是當時新加坡國內政治與文化的折射。
關鍵詞:南洋大學;華人大學;華文教育
1 南洋大學創立的原因
二戰之前的馬來聯邦被英國殖民者所統治(不包括1942-1945年的日占時期),因而在國內大肆推行英文教育。然而生活在馬來聯邦的華人數量眾多,在新加坡人數更是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據統計,1938年在馬來聯邦華校上學的學生,包括政府創辦的和非政府創辦的學校,人數達到了91,534,而馬來聯邦的全部學生也只有268,007人。盡管1920年之后私立的華文學校也受到了政府管理和資助,但是同英文學校比起來,華文學校的教學設施和校區環境都遠不如前者。因此,華校學生在中學畢業后一般都會選擇前往中國的大學繼續
深造。
二戰結束之后英國殖民者重返新加坡,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成立,出于對共產主義的打擊,1950年起新加坡出臺新的移民條例再加上西方國家有意孤立中國,新加坡政府開始禁止本國學生赴中國上大學。雖然中學畢業生還能夠選擇到馬來亞大學去深造,但是馬大是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大學并且一般只從英文中學錄取學生,而華族學生多從小學至中學都在華文學校上學。馬大的局限性再加上語言的障礙,華族學生很難進入馬大,于是華族學生從中學畢業后的去向便成為當地華人所面臨的難題。同時絕大多數華文學校的老師都是從中國來的,對中國大陸的封鎖切斷了華文中學的師資來源。以上情況都表明馬來聯邦需要有一個華文大學,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推動了南洋大學的成立:
第一,中國抗戰勝利,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壯大,這為南洋大學的創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并夯實了群眾基礎。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以及對家鄉的眷念之情,在陳六使、李光前等當地富商的倡議下,在新加坡建立一所華文大學得到了當地華人的廣泛支持與贊助,不僅僅是富商,當地各行各業的華人都為南大的建立添磚加瓦。
第二,新馬華僑社會的成熟為南洋大學的創立提供了物質保障。新馬已經建立了大批的同姓會館和幫會館等,這為統一的華人領導提供了組織方面的支持。華文報社、華文學校等媒介使得華族和其它民族比起來,顯得更加獨立,也使得華人社會內部聯系更加緊密。
第三,陳六使個人對建立南洋大學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幼年時期曾在陳嘉庚于福建創辦的集美學校讀過書,其后同兄長一同出洋謀生。陳六使的事業做得十分成功,并受陳嘉庚的影響也十分關注教育和慈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后,陳嘉庚就回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而陳六使繼續在東南亞地區發揚陳嘉庚愛國愛鄉、團結華僑、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傳統。1949年馬來亞大學聲明要開設中文系,于是陳六使先生便捐了一筆錢給馬來亞大學。但是直到1951年,馬大的中文系都還沒有任何要成立的消息,而此時馬來文課已經開了。由于這個事件,陳六使便不再寄希望于馬來亞大學。同時由于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傳統文化的一些的做法使得海外華人擔心中國大陸的傳統文化會因為政治的原因而衰亡,于是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保留的心情也愈加急切。南洋大學的創立是新加坡華人的共同努力所造就的,同時也是由于新加坡同中國關系疏遠而被迫而為之。
2 南洋大學建立面臨的困境
一是英國殖民者與國內其它民族的一些黨派的反對。二戰之后,全球掀起非殖民化浪潮,英國選擇從東南亞撤退,不過這個過程持續了12年,殖民勢力在大馬仍然占有優勢。新中國成立之后,對于華校是共產主義門戶的看法在大馬其它族群中更加根深蒂固,出于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擔心共產主義分子利用南大進行顛覆性的活動,英國殖民者以及馬來聯邦各政府都反對建立南洋大學。馬來亞獨立黨更是稱建立華文大學便會制造出更多的“小北京”、“小南京”,也會使華族永遠無法融入到馬來亞。
二是1954年南大決定聘請林語堂任南大校長,但在還未正式開學前,林語堂同南大創辦人發生了分歧:他提出要建立“一流大學”,但是創辦人認為這個定位對于當時的南大而言不免顯得好高騖遠,還意味著非常大量的資金投入。關于校舍的重修和辦學目的等雙方均有意見不一致,林語堂要將學校建成“反共堡壘”(但是林語堂個人后來在《生活》雜志上發表文章否認這是他發表的言論),而創辦人聲稱并不希望學校摻有過多的政治成分,從學校創辦人后來在《星洲日報》發表數篇文章也不難看出他們對于林語堂的作為十分不滿,認為他是要建立一所“林家大學”,而不是本著身處海外華人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精神。林語堂1955年離開南大,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無疑大大挫敗了當地華人對于創辦華文大學的信心。曾在南洋大學做過客座教授的Justus M. Van Der Kroef在1964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到林語堂事件,他認為林語堂的辭職表明了北京能夠對新加坡的華文教育施加間接的影響。雖然這一說法并沒有有力的證據來支持,但是不難看出西方國家對于剛成立的中國與新加坡華族之間聯系的擔憂。
1956年南大在克服許多艱難險阻之后正式開學了,暫開設文理工商四學院,南大籌備委員會指出南大除了有國際上大學的一般宗旨之外,還有兩種特質:一是溝通中西文化,成為中西之間的橋梁;二是發展馬來亞文化,吸收各民族之精華,促進各民族團結繁榮。新加坡首席部長馬紹爾在開學首日向南洋大學致以美好的祝福,希望南大的建立能夠促進新加坡各民族的和諧。即使南大的宗旨表明它不是一個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陣地,而是致力于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為整個大馬謀求更美好的未來。但是在1954年由于政府提出的征兵措施,導致了1954年至1956年新加坡發生的華族中學生暴動,這讓殖民者相信共產主義煽動者已經讓學生有了好斗的特性,并且認為北京在新加坡已經控制了大量的年輕華僑,甚至比在馬來亞的還多。本國共產主義者想控制這些激進的學生,但是方法不夠恰當,只是招致殖民者對華族學校展開了火力更猛的攻擊。所以,必然殖民地政府仍然不支持成立南大,南大只好以有限公司的身份注冊成立,這也表明了學校的學位不會被政府承認。南大后來為學位問題開始了漫長的斗爭之路。
南洋大學是新加坡華族建立的,寄托了華族許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它為了適應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從行政到課程,最終改變了教學媒介語,逐漸從一所華文大學改成了英文
大學。
南大1980年的關閉表面上是由于生源越來越少,實際上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逐漸演變導致的結果。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為了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英文對于這個國家至關重要而其本身也有學習英文的傳統。李光耀所在的政府關閉南大并不是出于對南大的惡意,而是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調和國內多種族之間的矛盾,在當時國際、國內的客觀環境之下,關閉南洋大學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古鴻廷.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J].南洋問題研究,2003(1):1-30.
[2]何敏波.淺析二戰后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對當地華文教育的貢獻——以南洋大學創辦、獨立大學申辦為例[J].八桂僑刊,2010(2):37-41.
[3]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M].譯林出版社,2013.
[4]李業霖.南洋大學走過的歷史道路[M].馬來亞南洋大學校友會,2002.
[5]竇文金.南洋大學的興衰──兼析“復辦南大”活動之前景[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1):20-26.
[6] Wong T H. Comparing State Hegemon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5, 26(2):199-218.
作者簡介
劉一鳴(1994-),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生在讀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外交學專業,研究方向:華僑華人與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