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經》作為一部彝族口頭傳統敘事史詩,凝聚著彝族文化精髓,分析史詩的程式化特征,有助于譯者進一步挖掘《開路經》中的民族文化信息。為了順利傳播《開路經》的文化價值功能,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堅持“文化自覺”意識,認真把握和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念,采取“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最終實現差異互補,從而弘揚彝族文化,推動中國少數民族經典文化的對外傳播。
《開路經》作為反映彝族先民古代社會生活的一部口頭傳統敘事史詩,記載著彝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哲學思想、民風民俗,凝聚了彝族文化精髓。程式化的故事主體、典型的故事范式以及語言上強烈的音樂色彩使得《開路經》吟誦者百誦不煩,聽眾百聽不厭,這部巨作也得到世代傳唱和演繹。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開路經》的跨文化傳播不僅是語言層面的語義傳遞,也是民族文化信息生命線的延伸。因此,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堅持“文化自覺”,不僅需了解源語文化的特性,也要尊重異質文化間的差異,以實現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
一、口頭程式理論
口頭程式理論(Oral Formulaic Theory)由帕里和洛德兩位學者提出,也被稱為“帕里-洛德學說”(The Parry-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是用于研究少數民族口頭史詩的重要民俗學理論之一。程式、主題或典型場景以及故事范式三個概念構成了口頭程式理論的基本框架。程式是指重復使用的一個基本概念的詞組;主題或典型場景即圍繞一個核心內容展開的敘述單元;故事范式為依照主題能夠預知的一系列動作的順序。
《開路經》作為一部彝族民間口頭敘事史詩,蘊含著形式多樣的結構性程式單位,讓詩詞更具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色彩,從而讓《開路經》得以不斷傳唱和演繹。本文將從主題程式和語言程式對《開路經》進行相關解讀。
二、《開路經》口頭程式解讀
(一)主題程式
主題是口頭程式化表達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可以反復使用的本身具有意義的敘述單元。在《開路經》中,“教化世人的道德規范”是整部巨作中最大的中心主題,在此基礎上又細分為以下幾個小主題:婚育安居、身世遭遇、自然萬物、祭送死者、警語規范。這五個主題是《開路經》史詩中最基本的敘事單元,口頭詩人可以在此基礎上展開更多的敘述故事情節,從而構成了內容保羅萬象的《開路經》。下面分析幾個《開路經》中較為經典的主題程式。
《遷徙經》中的主題程式為“安居樂業,”其具體情節單元可以分解為:“被驅離原住地—到達大理—眾人蒙冤—幾度遷徙—到達廣西彝寨—安居樂業”。本章節通過具體描寫彝族先人由于戰事頻繁,被迫離開故土,經過漫長的遷徙生活,前往各地,最后落腳到廣西西部和西北部。
又如《竹尖經》中主要圍繞“自然萬物”主題進行敘述:上天請竹尖—種竹尖—得到竹尖保佑—建立和諧的族區生活。從《竹尖經》中可以看出,金竹在彝族被奉為神靈,每年擇時以酒肉敬奉金竹,以求得金竹神靈的庇佑。同時,這也反映出彝族人民崇尚“自然萬物皆為神靈”和“物我合一”的自然生態觀。
(二)語言程式
韻律是口頭敘事史詩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具有韻律之美的口頭史詩才能讓吟誦者百誦不煩,讓聽眾深刻感受韻味無窮,百聽不厭。押韻是《開路經》實現聲韻和諧的主要語言程式之一,其韻律格式多樣,或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隨口用韻,隨時轉韻”的韻律特征更能營造鮮明的節奏,從而展現語言的頓挫,讓語言更具表現力,也使得故事內容不斷推進延伸,撥人心弦。
“句式較短,音節對等”也是《開路經》語言程式特征之一。詩行長短的選擇對念誦的節奏影響非常大。詩行較短,則內容簡潔明快,節奏短促有力,適于抒發緊張激烈的感情;詩行較長,則內容豐富,節奏平穩舒緩,適于表達平緩細膩的感情。《開路經》通篇多采用五字句語言結構,使得史詩整體內容緊湊,再由專業誦經者按照一定的節奏吟誦詩詞,抑揚頓挫,委婉哀慟,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無限的哀思。史詩中每行都為五個音節,句式較短,一方面便于吟誦者靈活運用各種音樂性韻律,使詩詞朗朗上口,節奏明快響亮,即讓語言“上口”,易于抒發對逝者的哀思。另外,這種五字句式結構易產生鮮明的節奏和強烈的音樂色彩,易于讓聽眾入耳,讓聽眾動之以情,抓住聽眾注意力,明白詩詞內容,與念誦者產生共鳴。
三、《開路經》跨文化翻譯的“文化自覺”分析
(一)充分了解《開路經》中蘊含的原生態文化
《開路經》作為彝族民間具有口頭傳統敘事特點的一部史詩,主要用于喪葬、祭祖和婚禮儀式上吟唱,主要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歷時風俗,蘊含著豐富的彝族特色原生態文化。在跨文化翻譯中,譯者需對《開路經》中的民族文化信息進行細致研究,要有“文化自覺意識”,即“充分理解其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以及在生活各方面起的具體作用”。唯有這樣,譯者才能更好地跨文化傳播《開路經》中的彝族經典文化。例如,在《開路經》中,有諸多章節提到彝寨族人祭拜竹子的習俗,其背后承載著彝族推崇“自然萬物皆為神靈”和“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生態觀。在彝族,“竹子”被奉為神靈,逢年過節,以酒肉祭拜,精心呵護,禁止隨意砍傷,以表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祈求大自然對先民的庇護,保佑先民安居樂業,免遭戰亂之苦,以便休養生息,確保種族繁衍。因此,在跨文化活動中,交際者應主動樹立“文化自覺”意識,了解其文化的根源、發展及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
(二)堅持文化間的差異互補
跨文化翻譯是實現兩種異質文化接觸的中介。同時,文化間的差異互補也是實現跨文化翻譯的前提。在跨文化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并不意味著對某一文化的“全盤他化”。譯者應認真把握異質文化間的差異,通過對自我文化的互補,實現其在異國文化中的生命線延伸。《開路經》的特征之一就是使用了大量的修辭來實現語言之美,但不同語言可運用不同的話語方式來實現預期的話語目的。一種語言中使用恰到好處的修辭在另一種語言中未必能達到同樣的語言效果,這恰能體現出異質文化的差異性。因此,譯者應堅持差異互補原則,積極思考使用恰當的話語手段在異質文化中最大程度地傳達源語著作中的語言效果。
(三)“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相結合
《開路經》作為彝族一部典籍文學,承載著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選擇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譯者的文化態度。文化自覺觀下的跨文化翻譯并不是要求譯者對著作完全的“回歸”或“他化”。“異化”的翻譯策略有意保留源語中的異國情調,弘揚源語文化價值觀念。“歸化”的翻譯策略則是在譯文中有意減少源語文化中的異國特征,以達到盡量掩蓋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文化自覺”觀照下的《開路經》翻譯策略要求既不能一味地形成“全盤歸化”的極端保守,也不能追求“全盤異化”的極端激進。因此,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需采取“異化”和“歸化”的翻譯策略相結合,堅持“適度“原則,尊重源語文化和異語文化的特征,實現“異化”和“歸化”策略的相互制約,從而讓跨文化翻譯更好地服務《開路經》彝族文化的對外輸出。
四、結論
從口頭傳統敘事史詩的創編特征來分析彝族《開路經》,有助于讀者更客觀地欣賞這部彝族巨作的敘事風格和審美價值。跨文化翻譯是實現《開路經》文化精髓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文化自覺”觀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認真把握和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念,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最終實現異質文化間的互補,從而達到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目標。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廳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彝族《開路經》口頭程式研究”(項目編號:KY2015LX432)和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桂西民族語言文化與譯介研究基地項目“彝族《開路經》典籍英譯研究”(項目編號:14GXKT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黃園園(1987-),女,湖南茶陵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