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陽 王建軍 郭艷瓊 秦琴 鄔杰 何建東

摘? 要: 地膜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資料之一,具有增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對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有重要作用,在連續降雨的情況下還有降低濕度的功能,從而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提早開花結果,增加產量、減少勞動力成本。但隨著農膜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加,在局部地區造成“白色污染”,嚴重制約了農業綠色發展,防控地膜污染十分緊迫和必要,為此,分別調研包頭市2個地膜使用量較大旗縣:土右旗、固陽縣,通過走訪農資經營商、與家庭農場交流、與當地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地膜回收利用企業座談等形式,對包頭市地膜使用現狀、存在的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地膜;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3.2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76
地膜作為20世紀80年代末從國外引進的新技術,具有保水、保土、保肥、滅草、防病蟲等功效,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但是,由于不合理使用、缺乏有效回收利用等問題,殘膜棄于田間地頭,被風吹至房前屋后、田野樹梢,影響村容村貌。殘留的地膜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作物出苗,阻礙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同時導致商品性變差,效益下降,造成了白色污染[1]。如何科學規范地使用地膜,強化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 ?地膜應用現狀
1.1? ? ?耕地面積及作物覆膜面積
據統計,包頭市總耕地面積42.67萬hm2,長年播種面積31.33萬hm2,作物覆膜面積10萬hm2;所調查的2個旗縣中,固陽縣耕地總面積18.93萬hm2,地膜覆蓋面積達到2.33萬hm2;土右旗耕地10.29萬hm2,地膜覆蓋面積達6.33萬hm2。固陽縣近年來做過一些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但由于使用效果、成本等原因,沒有大面積推廣。
1.2? ? ?覆膜總面積中不同年限覆膜面積
1.3? ? ?地膜殘留情況
固陽縣地膜用量為52.5kg/hm2左右,殘留率約為40%,殘留量21kg/hm2;土右旗 2018年春季農技人員在3個鄉鎮調查取樣21個點位,測得地膜殘留量平均6g/m2,折合地膜殘留量58.5kg/hm2。
1.4? ? ?覆膜厚度有關情況
固陽縣、土右旗使用地膜均為舊國標0.008mm厚度,實際厚度為0.006~0.007mm。
1.5? ? ?不同厚度地膜使用成本
據統計,使用0.006mm厚度的地膜用量約52.5kg/hm2,成本約675元/hm2;使用0.008mm厚度的地膜用量約60kg/hm2,成本約780元/hm2。
1.6? ? ?對農作物覆膜相對裸地經濟效益對比分析
1.6.1? ? ?玉米地膜覆蓋效益分析
固陽縣水澆地覆膜玉米一般增產2250kg左右/hm2,增加收入約3600元/hm2,剔除地膜成本(675元/hm2)和人工機械(450元/hm2)等成本,純增收益2475元/hm2;土右旗覆膜玉米與裸地玉米比較,增產1500~2250kg/hm2,增收1200~1800元/hm2之間。
1.6.2? ? ?葵花(水澆地)地膜覆蓋效益分析
水澆地覆膜葵花(食葵)一般增產1500kg/hm2左右,增加收入約9000元/hm2,剔除地膜成本(675元/hm2)和人工機械(450元/hm2)等成本,純增收益7875元/hm2。
1.7? ? ?地膜回收利用情況
2個旗縣當季回收率均可達到60%~70%,全部為機械回收。在滿足當季回收率80%的條件下,使用0.006mm厚度地膜從地塊到田間地頭的回收成本約需600元/hm2;使用0.008mm厚度地膜從地塊到田間地頭的回收成本約需450元/hm2;使用0.01mm厚度地膜從地塊到田間地頭的回收成本約需300元/hm2。以玉米為例:要實現80%的回收率,回收成本約450元/hm2,運輸、分選、清洗、再利用成本約900元/hm2,需資金支持1350元/hm2。固陽縣有殘膜回收企業1家,主要再利用產品為灌溉設施配件。
2? ? ?存在問題
2.1? ? ?法律依據和政策創設方面
要嚴格要求地膜生產企業生產標準合格的地膜,質量要保證,厚度要按要求達標。應當把地膜回收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來抓,加大補貼力度,確保土壤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2.2? ? ?回收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從調研結果看,地膜回收利用率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大多數農膜經銷商對禁止使用非標地膜的政策雖然有所了解,但出于追求經濟利益的考慮,仍然經營低于國標的地膜。從源頭上看,地膜生產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迎合農民降低成本的心理,生產厚度低于標準值的不合格地膜。目前市場經銷的主流地膜標識厚度0.008mm,實際厚度為0.006mm左右,抗拉強度不高,給后期的殘膜回收帶來困難;農戶對地膜殘留的危害重視不夠,對承包或轉包土地,只追求承包期內的經濟利益,對土地采取掠奪性種植經營,明知殘膜危害,但為了節約成本,僅僅采用耙子摟走等簡易粗放方式回收,剩下的在整地時直接打碎耕翻地里;回收時機不合理,導致地膜殘留量增加。農戶一般在春季春耕前整地時才進行地膜回收,農膜已鋪了較長時間,拉伸強度嚴重不足,加上土地板結,農膜經不起機械拉拽,大部分仍埋于土下;缺乏有效的殘膜回收辦法,殘膜回收機具技術不過關,可靠性不高,適應性差。
2.3? ? ?回收利用企業效益不明顯
根據地膜回收利用企業測算結果,玉米、葵花回收部分費用為1155元/hm2,加工部分成本為199.5元/hm2,廢渣清運處理費用2.25萬/hm2,共計1354.5元/hm2;而回收再利用產品價值258元/hm2, 企業虧損1098.8元/hm2。
馬鈴薯回收部分成本為480元/hm2,加工部分成本為169.5元/hm2,廢渣清運處理費用2.25萬/hm2,共計651.8元/hm2,企業平均虧損393.4元/hm2。
3? ? ?有關建議
3.1? ? ?政策措施方面
在政策措施方面要嚴格執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關于禁產禁銷禁用非標地膜的通知》,加快推進新國標地膜的推廣使用,嚴格監督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按照國家新標準進行生產、銷售和使用,對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地膜的,要依法嚴肅查處。
調研結果表明,承包戶對家用地膜的危害有清醒的認識,但由于承包期短,對地膜污染防治考慮較少。建議在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時,交付一定比例押金,保證承包期農膜殘留增加量進行一定限制,提高承包人主動回收農膜的意識。
3.2? ? ?種植技術方面
進行地膜覆蓋技術適宜性評估,科學合理地使用地膜,通過倒茬輪作等方式,減少地膜覆蓋[2]。
3.3? ? ?地膜回收時機方面
開展提前回收地膜試驗示范,如在玉米撥節期(地膜質量相對較高、土壤比較疏松)進行提前回收,設計實驗考察回收時間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形成一套適時回收地膜技術規范。
3.4? ? ?資金投入方面
對使用厚地膜的農戶給予適當補貼,提高農戶使用厚地膜的積極性。鼓勵農戶自行購買機具自行回收到田間地頭,企業統一回收再利用。通過對購買地膜撿拾機的農戶給予補貼等,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殘膜回收行動,建立以企業回收,農戶參與,財政補貼,地方政府監管的廢舊地膜收回利用機制。對地膜回收利用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
3.5? ? ?科技研發方面
鼓勵科研部門研發高質量、高效益殘膜回收機具,加大農膜回收新機具的研發支持力度,建議以“小、快、靈”為回收機械主攻方面,加快地膜回收機具的推廣應用,提高機械化回收普及率,降低回收成本。
3.6? ? ?教育宣傳方面
從調研結果看,大多數農戶、農膜經銷商能意識到地膜的危害,并對禁止使用非標地膜的政策也有了解,但出于節約成本的方面考慮,對地膜污染防控投入少。建議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廣泛宣傳普及農膜污染,提高公眾的認知度。通過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程,大力宣傳地膜生產、銷售、使用法律法規,地膜殘留對環境的危害,科學使用地膜技術等課程,提高農民防治地膜污染意識和防治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劉艷霞.中國農村地膜殘留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思考[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2]嚴昌榮,劉恩科,舒帆,等.我國地膜覆蓋和殘留污染特點與防控技術[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31(2):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