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亮 劉賽男 趙梓清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2018年1月29 日羅正宇自縊事件引發了社會的思考,殺死他的是那所謂的眾多網貸公司還是那個病態的就業觀?羅正宇作為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經過6年本碩連讀,成功進入一家央企,月薪6000元,對于農家子弟來說,本來應該是苦盡甘來。后來在于同學交流過程中得知同學已經月薪上萬,頓時對于現在的職業不滿足,半年后選擇辭職。轉行學習程序員,但處處碰壁,生活難以維持。一年流浪,靠網袋生活,對于生活,心理落差太大,選擇在一家旅店結束自己生命。這樣的所謂的找不到工作而選擇自殺的事件最近幾年也算是熟視無睹了,相似的還有北師大王豪事件,中山大學碩士蔡潔挺事件等。這類事件層出不窮,一方面證實了當前社會就業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也體現現在大學生對于如何就業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與社會就業現狀脫節,對于就業抱著太美好的幻想,后期導致無法承受太大的心理落差。
中國現有人口超過14億,在這樣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成為必然發展趨勢,同時迫使著我國普通高校不斷的進行擴招,進而導致高校畢業生數量的迅速增加。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萬,2017年達到795萬,2018年達到820萬,2019年預測將會再創新高。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就出現了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社會需求出現矛盾,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與社會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匹配。
東南部發達城市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但這些人才“輸入省”社會競爭激烈,隱形中提高了就業者的心理期望值,現實中存在著即使很多大學生未能進行其有效的就業,也沒辦法說服自己接受心理落差轉身去西部或三線城市發展。相關統計信息表明,一些三線城市和西部地區存在崗位招不到人的現象。
大學生作為時代先鋒,接受著最先進知識教育。傳統儒家思想所編制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中國教育報》曾公布過“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公司規模上,絕大多數大學生傾向于央企,國企,外企。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被標著風險大,不穩定的標簽而不受青睞。在就業城市的選擇上,向東南部經濟發達城市和省會城市“一邊倒”,而小城市,農村基層無人問津。在崗位選擇上,基本不考慮一線崗位,服務性質和銷售性質的崗位只有5%的大學生愿意考慮。這種擇業觀的形成,除了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也是受到社會的輿論壓力和周邊人的影響。
一些高校順應社會發展要求,旨在打造綜合性人才,在時間短,課程多的環境下,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只滿足于所學課程知識,一方面,缺乏廣博的知識累積。另一方面,過分依賴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能力與社會發生脫節。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甚至初中畢業生,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大環境下,他們意識到自身的條件缺乏社會競爭力,選擇在深入實踐中再學習,幾年下來,他們累積到更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和人脈資源圈,在同齡人競爭中有較強的競爭力。
其中最主要的并且是無法改變的當數工作經驗條件,許多企業明碼規定應聘者必須擁有3年及以上工作經驗。這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是當頭一棒,往往因缺少經驗而錯失心儀工作單位。也同時減少了就業機會,增加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其次,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經常出現不招非“985”,“211”高校畢業生的招聘信息。在除了以上一些明碼標注的條件外,還存在大量不言而喻的隱形招聘條件,比如:戶籍所在地,性別,年齡等。
一些高校在辦學方法和觀念上比較保守,缺乏市場意識。其中表現在專業設置上,一種是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社會市場需求。另一種體現在一些高校過分向市場需求靠攏,追求教育相關指標,在專業設置上失去傳統特色,成為了一所“千校一面”的綜合性大學。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校內就業指導機構為真正發揮其作用,就業相關工作啟動較晚,往往畢業前才開始著手準備,將學生所簽訂的就業協議形式化。
其一,轉變其就業觀念,從實際出發,拋開“白領”,“藍領”情節,樹立大眾化就業觀。目前來說,些許三線城市和鄉村存在空閑崗位,小規模企業、私營企業有著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就職業自身來說,就在于創造社會價值,實現人身價值,不存在三六九等之說,職業沒有等級,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平等觀和“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實際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其二,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就業主動權。記得有一句經典的招聘語“我們從不缺人,我們缺的是人才”,當代大學生可以說是“人材”,需要進一步打磨。社會競爭激烈,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不變規律,對于企業來說也同樣是。市場經濟的快節奏使得企業沒有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將“人材”打造成一個個“人才”。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用過硬的本領去打包自己,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
高校作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體之一,有著其獨特的重要性和責任。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辦學方向應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使之畢業生所學知識能與社會企業需求想匹配。發揮本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作用,加強與社會企業溝通與聯系,將就業觀念貫徹到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不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學習態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注重“知行合一”,用實踐創造真知。其次,各大高校應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團隊,以就業為導向,加快高校教學改革,一些高校已經開始注重校企合作,甚至創造性的將部分課程搬到企業實踐中并取得良好的成績,這可能也將會成為中國高校教學的一個方向。
首先,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制,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要從規范就業市場著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上。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進一步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傳統意思上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范就業市場。
其次,加強政府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必要時,加以行政、經濟手段實現人才合理配置,使得西部地區“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建設,投身于基層建設。最后,政府應當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將待業的畢業生納入社會失業人員的范疇,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讓他們有著更多的時間去選擇職業,去發展完善自己,這也是對于人才,對于知識的尊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