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輝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從而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讓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專業課的發展,公共基礎課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大學語文作為高職的公共基礎課被教師和學生極為輕視。在高職語文課堂上,主要是教師講授為主,比較枯燥。又由于高職學生學習能動性較差,課堂和老師互動較少,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較差。高職語文教學走在高校教育的邊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挑戰。如何讓高職語文課程換發新的活力和魅力,是高職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育生態學是根據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現象,結合社會發展因素,運用生態學研究方法,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際關系等對教育教學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更好地揭示了教育發展規律,優化了教育生態環境的方法和途徑。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敏銳度、激發感悟、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是語文教學關鍵環節。
以教育生態學視角來探索高職大學生語文閱讀教學,將“教師、學生、閱讀環境、教學評價與考核”等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開放式“生態課堂”教學系統。一方面在語文閱讀“生態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在尊重文章原意的基礎上,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體驗閱讀文章帶給自己的美妙感受。另一方面在“生態課堂”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教師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對文章進行講解,以更新穎的角度引領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也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高職語文教學肩負著學生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人文素養的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等多方面重任。在語文閱讀“生態課堂”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人生體驗,從中獲得享受,逐步提高自身素養,使閱讀成為學生終身習慣和需求。
為了解決目前高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處理好教師、學生、文本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構建有效閱讀“生態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實施“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育生態視角下高職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在高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要對所學文本進行充分預習。在閱讀“生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都是教學生態課堂中一個因子,這些因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這時需要教師設計分層問題,利用微信公眾號、超星教學視頻、微課等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預習。教師要實時監督學生的預習情況,統計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閱讀“生態課堂”才能順利進行。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實施閱讀“生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文學帶給自己的快樂,要讓學生有興趣地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相互討論、交換意見,從而獲得更多訊息。這樣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體,實現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促進了閱讀“生態課堂”最優化教學。
語文教學評價是考查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有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互助學習。教學評價體系分為課前、課中、課后考核評價體系,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在考核過程中,要注重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這樣的考核體系才是動態的、發展的,“生態課堂”教學才能良好持續的發展。
語文教學關系著學生人文關懷和豐滿精神世界的構建,閱讀“生態課堂”教學能夠凈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精神世界,能夠讓學生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教育生態視角下高職語文閱讀“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師、學生、教材有機結合起來,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理念,從而實現高職語文教學的高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