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實驗小學 264200)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青島版第一冊教材《0的認識》。0,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生活中學生已經廣泛地接觸過0,具有0的初步認識。我決定教學設計從學生興趣入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以下面我在學習階段中的兩個教學片段為例,談談如何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趣味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激勵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創新,體驗成功,享受快樂。[1]
[案例與反思]
創設認知環境,激勵學生說數學
其實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如果教師無視學生已有知識的存在,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重新教學,無疑浪費了學生學習的時間,更是無情地打擊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一開始,我首先在黑板畫了一棵茂盛的蘋果樹,樹上結了寫有“1、2、3……10”十個數字的蘋果,“老師在干什么呀?”,有的小朋友驚呼出聲。小班化教學的一大優勢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充分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說中學。因此,我讓學生認真觀察思考,根據這幅圖提數學問題,同時注意多給孩子們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習興趣。而學生們提的問題多是“樹上結了10個蘋果,我摘了5個,還剩幾個?”;“樹上一共有幾個蘋果?”;“小猴子摘走了6個,還剩幾個?”……如果一直這樣提下去,即使一直提到下課恐怕也不會引出關于零的內容。所以,我靈機一動馬上“插了一句嘴”:“我可以提一個問題嗎?”老師要提問題,學生當然爽快地答應“行!”抓住這個機會,我示范性地提了一個問題“誰能摘下數最大的蘋果?”有了我的提示,孩子們馬上提出了一串摘蘋果的問題“誰能摘下數最小的蘋果?”;“誰能摘下數比6大的蘋果?”……
反思:學生一開始就被這茂盛的蘋果樹吸引了眼球,邊提問題,邊摘蘋果,學習興趣十足。直到滿樹的蘋果被摘完,學生還意猶未盡,沉浸在摘蘋果的樂趣當中,我緊接著問:“誰還有問題可以問大家?”本課的主角“0”終于出場了。學生在玩中在游戲中既鞏固了舊知——“幾個物體,就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又學習了新知——“樹上一個蘋果也沒有用數字0來表示”。由此可見,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說是非常必要的,更需要我們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敢說,愛說,但當學生所說的問題偏離軌道時,教師不妨也插上幾句,做個示范性的引導,一定會“峰回路轉”,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2]
引領生活數學,感受數學生活
在學生認識了0之后,我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字“0”的影子——“在數學上我們叫它‘0’,‘0’神通廣大,無處不在,想想你在哪里看到過‘0’呢?”當問題提出后,學生紛紛發表意見“ 溫度計上有0?!崩蠋燀槃莩鍪菊n件,溫度計是家庭必備物品,它上面的0又表示什么呢?對,它表示的是溫度的分界線。
還有什么地方有0呢?
比如門牌,老師的教具三角板上、遙控器上等等,你也能在生活中找到0嗎?想一想它表示什么呢?等等。我再一次強調“生活中什么地方有0,不是哪像0?”學生在我的提示下,說出了“我在汽車牌上見到過0”;“我在電話機上看見過0”;“我爸爸的手機上也有0”;“我過馬路的時候看見紅綠燈那里也有0”……我也趁機把有關生活中“0”的課件播放給學生們看,大家無不在驚嘆“0”的神奇呢!

其實呀!在體育比賽的記分牌上也有0,出示課件。
在體育比賽中,最常見的是記分牌,大家看,它上面的0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的是得分。
反思: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和想象的空間,學生在參與發言的過程中,感受數“0”的意義,初步建立數感。我更加充分發揮教學媒體的作用,創設形象的認知環境,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養成良好主動學習習慣。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切實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我相信學生慢慢地就會有“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才能在實踐中成長。
總之,在課改的這片沃土中,我們要了解一年級的學生愛說、愛動,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差的特點,更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資源,在課堂上讓孩子動起來,做到腦動(善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手動(學會寫和做)、眼動(學會觀察),一如既往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認知環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生才會放飛想象,豐富情感,潤澤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