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克 金 皛
(東北大學江河建筑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7)
現階段隨著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認識的提高,博物館改造類工業遺產大量出現,成為城市中重要的歷史文化內容。而沈陽市作為老工業城市,其工業遺產內容豐富,其相關內容更應得到重視。鑄造博物館作為鐵西區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的保護對象,對其使用情況能夠為博物館類工業遺產提供有效的借鑒。
沈陽市鑄造博物館現位于沈陽城區西南的鐵西工業區內。沈陽鑄造廠始建于1939年,原為日本高砂制作所。2007年4月17日,沈陽鑄造廠澆筑完最后一爐鐵水,保留了其大型一車間(翻砂車間)被改造成現今的鑄造博物館[1]。鑄造博物館利用遺留的單體工業設施、廢棄建筑物與構筑物等工業元素及符號等作為景觀設計的內容,經過藝術處理后,巧妙地博物館展示及周邊的整體環境中,向人們訴說歷史痕跡,營造出強烈的工業文化氣息。
本文選取鑄造博物館作為評價對象進行使用后評價,評價主體主要包括進入鑄造館的參觀者以及工作人員兩類,對其保護的有效性、展示的合理性及空間的利用性進行評價[2]。評價層次從物質和心理兩個層次出發,通過對建筑工業遺產的分析,從建筑本體的保護與再利用的角度建立評價因素集。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行為地圖記錄法等方法對鑄造博物館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綜合取得數據并進行后期的統計分析與處理[3]。
本次問卷調查選擇周中周末不同時段,通過手機端掃描二維碼進行在線填寫。整個問卷根據SD量表法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使用者背景特征,使用者對滿意度影響因素的評價兩個部分。不同背景的使用者其滿意度也不盡相同。本次問卷預期發放15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129份,回收率為86%。其具體的數據分析如下:
空間利用情況分析:各背景使用者中,農民及學生群體認為館內的空間使用率不足,而年齡較大的企事業單位使用者則對空間的利用情況比較滿意,見圖1。

流線分析:企業人員認為館內流線非常順暢,其次為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的群體。其余幾種背景使用者認為流線一般或不太順暢,見圖2。

心理因素分析:個人情感上,企事業單位與自由職業者感到親切,其他背景的人群情感親切度一般。各群體對鑄造博物館的歷史認知上,農民群體兩極分化較突出,其他群體如學生和企事業單位對鑄造博物館的歷史認知結果較為平均。行政機關群體對鑄造博物館的歷史認知親切度較高。
隨機選取周中及周末2 d不同時間段進行行為記錄,時間分別選取上午9:30~10:20,下午14:30~15:20兩個時間段進行拍照記錄。每隔10 min進行拍照記錄,統計各個時間點的行為構成及其空間分布情況,見圖3,圖4。


鑄造博物館內行為構成主要有觀展、拍照、交談、休息、導游導覽、玩耍等,行為活動較簡單。通過分析、發現周中的游客數量明顯少于周末,且周中時散客較少,團體游覽更多,形式主要為導游導覽參觀,結合問卷統計數據發現游客群體類型主要為企事業單位、私營旅行團及部隊等,學校群體相對較少。館內駐足拍照的地點相對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中部入口處的坦克工藝品、東西兩側端部的展區以及北側大空間的展品處。游客休息行為的發生集中于中部三個通行口附近的休息座椅上。館內設有兒童DIY體驗區,但是周中和周末均未開放,且受四周圍欄限制,利用率低。館內游覽路線雜亂,地面指示符號指示混亂,缺乏明確的展覽起始與終止指引,當人流較大時,來自各個方向的游客容易發生沖突。館內中間跨西側展區空間較小,相較北側大空間展品較密集,展示混亂,游客在此處停留時間較少,北側的展示空間較大,但展示內容較少,空間利用率明顯不足。
1)整體保護狀況良好,局部細節保護有待提高。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定期進行局部檢查維修。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細節處,組織相關人員研究維護策略。在維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對潛在的漏雨,脫落,侵蝕等可能發生的破壞現象進行提前預防。
2)空間利用率不足,展示流線混亂。可以將中間展區向北側空間部分遷移,重新規劃北部空間展示流程,明確進館入口,建立展示起始點、重要節點、高潮節點、終止節點,明確館內的參觀流線,同時建立相對獨立的休息區,讓使用者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整個展示的流線和主要內容。
3)館內展品相關說明較少,缺乏明確的指示標志??梢栽黾涌萍蓟?,線上線下共同體驗??梢栽陴^內展品區設置多媒體信息臺和體驗裝置,增加游客對展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的認知和體驗,使游客更為直觀的了解相關工藝流程。
基于POE方法對鑄造博物館的保護有效性、展示合理性、空間利用性進行評價。鑄造館整體保護狀況良好,使用過程中在展示和空間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改建后的鑄造館與中國工業博物館包含關系良好,局部細節保護需要完善,展示方式考慮尚有不足,館內指示內容缺失,需要更好的規劃。但是作為展示鑄造相關流程的博物館,雖然缺少更為詳細的標識說明,但是其內容豐富,原有的工業廠房風貌與展示內容的結合讓人直觀的感受到工業氣息。同時對于鑄造館的使用后評價,能夠為工業遺產改造提供更加優良的改造方式參考,也為其他工業遺產內容的使用情況作出對比從而進行優化。